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启梦成电】彭岷:不走寻常路
——记经济与管理学院彭岷副教授
文: 黎家宏 张雅倩 图: 黎家宏 张雅倩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3-12-26 4594

  走路昂首阔步,神采奕奕,随时端着一杯浓茶,偶尔抽根烟“解解乏”。年轻的彭岷看起来有点与众不同,甚至给人留下了“非主流”的印象。他与人交谈时笑容满面,说到尽兴处即哈哈大笑,不拘小节,随性自然。作为师长,他收获了二十年的智慧沉淀,思考与进取让他更加年轻,不仅仅是外在的,更是心灵的。

转弯处的新风景

  “我发现相当多的工程中的问题并非技术难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以我后来选择了管理方向。”彭岷说。2003年,他做了一个急转弯式的决定:从机电学院转入经管学院,讲授《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

  学机电的去教管理或电子商务?跨度之大,让许多人愕然。彭岷的特立独行,由此可见一斑。此前,他已经在机电学院做了10年的老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既如此,为何要突然转行呢?尊重自己的内心和兴趣,不安于现状,敢于挑战自我,这就是彭岷的一贯特色。

  刚刚进入经管学院的前两年,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的较大转变让他经历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虽然从体系上来说,现代管理理论与自动控制和系统科学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学生之间毕竟存在颇大的差异,这让他不得不彻底改变自己之前已十分成熟的教学体系。他说,“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是会自己锻炼自己的,学生要适应老师,老师更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步伐。”

  “经管的学生们虽然不像工科生那么偏好于复杂的逻辑推导,但是他们的思维更发散,更活跃,敢于发现,敢于提问。”在彭岷看来,对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质疑的勇气和创新的意识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他的课堂上,经常会看见学生和老师对一个问题共同热烈探讨的场面,他鼓励大家开拓思维,提出问题,不要拘泥于某一个固定的方面,“我们讨论的任何问题都不止一种解决方法,不止一个思考方向。而且我理想中的课堂是活跃的,不愿意学生太‘听话’。”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的独到见解和提议往往会在无意间激发他的灵感,这也许就是对“教学相长”最具有说服力的诠释。

  教学中另一个大的挑战在于课程的时效性。IT行业正在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对老师的教学课件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因此,他的课堂更加注重联系实际,结合当下的案例进行分析。他的课件不是“一用就是好几年,只是偶尔做点变动”,而是要经常添加修改,最多的一次他一口气换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正是因为课程的更新特性,彭岷的工作强度也受到了很大挑战。

  彭岷在教学研究上亦有建树,曾参与多个国家级重点基金项目,如: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救助物资管理研究,汶川特大地震救灾和重建中资金与物资的筹集、分配与监督研究等。他作为主要作者在SCI、EI等多家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此外,他通过自己的研究为清水河校区的建设做出了直接的贡献。“现在你们用的一卡通系统以及好多个软件系统都是我们团队当年负责实施的。”彭岷说起这些事情时不无自豪。正是因为“亲眼见证新校区一砖一瓦建设起来”,他对清水河校区感情十分深厚,他在电子科大网站的个人主页上收藏了自己闲暇时拍摄的清水河掠影,“有文化的校园,应该是内敛而不张扬的。”

书山学海中的“导游”

  “我没法保证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正确的,但是我所说的每一句话至少在目前看来是我所相信的。负责任地发言是作为老师最基本的义务。”在彭岷看来,老师于学生来说,更应该像是导游之于游客。

  “导游”负责把“游客”带到自己知道的和大家公认的好去处,而到底“游客”对什么感兴趣,想去哪里,这都是取决于“游客”自己。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以自行探索,去发现更多未知的领域,去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去享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哪个人没有年少时?你们啊,趁年轻,多做些事,学习固然重要,但是不要被它绊住了脚步。”彭岷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因为对文学的热爱,决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编辑一份校园期刊。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即便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但他们还是在坚持。“虽然我当时是工科生,但是并不妨碍我去写写画画。只要喜欢,只要有想法,就去付诸实践,去做,疯狂一点也没关系,年轻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有试错的资格,最起码要给自己的理想一个交代!”

  彭岷谈及自己大学时候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用那四年的宝贵时光涉猎了各方面的图书。他认为要进行海量的阅读,懂得利用图书馆这个资源。阅读的时候不带太多功利性,不过多的选择,除了流于俗套的快餐文化,任何书都值得一看,阅读带给人的丰盈是潜移默化的。

  “真正的阅读要沉下去,静下心来,领悟思想的美丽。”彭岷为自己的学生推荐了一系列书目,《汽车城》、《斯隆自传: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钱商》、《航空港》、《最后诊断》、《大饭店》等,“这些书很有启迪意义,读起来又不至于太过晦涩。”

  除了阅读,彭岷鼓励大学生走出教室,甚至走出校园,亲身实践。之所以有这种主张,是因为他认为,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的差别很明显,大一的孩子刚进校园,基本上还是高中生;大二之后才比较熟悉大学生活的节奏;到了大三已经显得挺老练,能够在各项事务的权衡上做到游刃有余。“但是在西方这种差异就很不明显了,他们在中学就很注重实践和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所以性格与习惯在上大学之前就已经基本定型。”

人生的导师

  “今后走出校园找工作的时候啊,你们还是要看兴趣,不能把薪酬高低作为评价的标准。虽然有的事情不一定能带来巨大的物质收益,但是精神的享受和满足是无价的。”彭岷常告诉自己的学生,“ ‘career’和‘job’两个词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一个人愿意为之终身奋斗的事业,后者是为了维持生计,是在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做的事情”。他说,“即使不能无所顾忌的去追求梦想,也不要忘记,在有能力去实现的时候不要犹豫。”

  对彭岷有所了解的人都会发现,每一个阶段他都会做出或大或小的成绩,“人应该有及时清零的勇气,每过一段时间要反思自己,总结不足,忘记过去的成就,一味地沉湎会导致停滞不前,碌碌无为。”每上一步台阶,稍作休息,便以全新的姿态和面貌,站在新的台阶重新开始,再次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在经管学院2012级学生王思达看来,“上彭老师的课很轻松,老师从来不点名,我觉得这是他作为老师的一份豁达与自信,他完全尊重我们的意愿,同时他更加相信自己的课程可以吸引我们。”这也正是彭岷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兴趣至上、个性至上的理念。对此,彭岷认为:“我不是在培养应试的‘机器人’,我想要做的,是引导学生成为自立而自觉的人才。”

  他追求个性,不畏挑战。只要是他相信的,就会毫不保留地告诉学生,这是彭岷作为“人生导师”的一贯做法。他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让学生比老师想得更远,更多,更全面,这是他从教二十年不变的坚持。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