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记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媛教授
爆满:“很遗憾没选上课,我可以来旁听吗?”
李媛讲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又被“选爆”了。这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竟然也有53位同学选修,而且大多数是理工类学生!这让李媛自己都感到好奇。
“如果是《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这样的公选课,选课人数多还可以理解”,李媛疑惑但十分高兴地说,“按我原来的估计,有20个人选课就不错了!”
每年选课之时,李媛讲授的心理学课程都十分抢手。《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一直都是最难选到的课程之一。即使是面向学院内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比如今年的开给行政管理专业的《心理学原理》,每次上课都有其他专业同学来旁听,多数旁听的同学都是听同学介绍来的。
近几天,李媛都会收到邮件与电话。学生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李老师,很遗憾我没有选上您的课,我可以来旁听吗?”“当然可以,十分欢迎!”李媛热情地回复道。
其实,让学生旁听,已经成了学生与李媛之间的默契。前几届的心理学课程,前来旁听者不乏其例,有的是慕名而来,有的是切实怀着了解自己内心的渴望,有的是对心理现象十分好奇,有的是想通过课堂学习解决自己面临的心理难题,有的则期望心理学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一些启发,有的则单纯地只有一个目的:放松放松。
收获:“每一节课,都是您送给我的珍贵礼物”
李媛的课堂没有让同学们失望——每一节课,都会让人有新的发现、新的体悟。英才实验学院的陈妍颖甚至把每一节课都视为李媛老师送给她的“礼物”。
在2012年5月27日写给李媛的信中,陈妍颖写道:
您让我们做的一棵“成长树”我已做好了。我把它设计成一颗圣诞树,每一片树叶的位置,都是一个小礼物。它的意义在于,每听完您的一堂课,实际上是您送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礼物。您可能会发现,有一份“礼物”与其他不同,是朝相反方向的。说来惭愧,那是我唯一一次翘了您的半节课,所以,您给我的“礼物”算是没收到啦!
上过李媛的心理课的学生,都收到了她的丰厚“馈赠”。“心理学其实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改变什么,它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教会学生怎么认识自己的心灵。”李媛说,“我所能做的,就是引导他们审视自我。”
从个性、家庭、婚恋到人生、择业、理想,李媛的课堂海阔天空却又饱满充实,既囊括学生经常面对的现实问题,又给学生自己体认自己留下了自由的空间。给“自己”写信,就是一种与“自己”自由对话的常用方式——“亲爱的自己,你过得好吗?……我知道你很害羞,可是,你已经开朗多了,加油哦!”
“其实,这些‘礼物’都不是我送给她们的,而是她们打开自己的心灵之后自己得到的!”李媛说。
欢乐:“在这里,我们都是很酣的天使”
同学们收获“礼物”过程充满了欢乐。
李媛的课堂时间,一般会分成三份。一份用来讲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一份用来互动体验,一份则用来讨论交流。而互动体验的形式又特别多。每次课前,李媛都会根据课程内容安排,设计有趣的小游戏,让同学们都“酣”起来。
有一次讲人生话题,李媛设计了一个“世纪蛋”的游戏:大家“石头剪子布”,赢了的人就从“蛋”变成“小鸡”、“中鸡”、“大鸡”,最后成长为“人”;输一次就退回前一级;每个人只能找同级别的人“石头剪子布”。
“求小鸡,求小鸡!”教室里一片喧闹声。有的人顺利地从“小鸡”成长为“人”,有的则不幸地一直做“小鸡”,有的出人头地成为“人”之后又连输几次变成了“小鸡”。“玩得太酣了”,李媛回忆说,“到下课的时候,还有许多人在意犹未尽地喊‘求小鸡!’”
每次课后,李媛都会让学生做一点小作业。“你看看这些,都是学生课后写的感悟、体会”,李媛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拿出学生的“作业”,小心地翻看起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神色,“他们写得很感人,工作之余读起来,总觉得这些不是普通的纸片,而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心灵——这是他们送给我的珍贵礼物!”
有手机状,有品学楼状,有手掌、银杏、苹果、金鱼、书本,还有“愤怒的小鸟”、“成长树”,各种形状的彩色纸片上,写满了学生的心灵寄语。“他们很享受这种制作的过程,这是放松精神的一种好办法!”李媛说。
“理工男”、“理工女”们紧锁的眉头后面,竟然掩藏着这样活泼的世界!李媛说,同学们手工制作的艺术水平越来越高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在与图书馆、后勤集团合作,将会在“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那天展出这些作品,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心灵故事。
创新:“解放心灵,才能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
李媛在2005年就开始讲授《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课程,起初只是给研究生上,后来逐步扩展到本科生。所用的教材就是她自己编著的《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一书。
“每个人不一定都会成为科学家,但是,他必须成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人”,李媛说,“而且,心理健康、人格完善对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很有帮助!”
许多人都注意到创新与教育制度、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对创新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创新与人的热情、责任感、意志以及对生活的态度等密切相关!”
在李媛看来,从心理健康教育着手是“全员育人”的一个体现,也正是自己发挥所学的“用武之地”。“创新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创新技能,一个是创新意识。前者有专业课打基础,而后者则要靠我们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了!”李媛说。
据介绍,目前,《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是面向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公选课,有6位任课教师,明年就有9位老师了。但相对于巨大的需求,这门课程依然是名副其实的“限量版”。“我希望这门课以后能成为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最好变成必选课!”李媛说,“当然,这需要投入更多的师资。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努力做这样的准备!”
可喜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已经在《心理健康与创新能力》课程的基础上,申报了教育部的“视频公开课”项目。“今年这个课程就可以上网了,3月5日视频资料刚刚寄走!”李媛高兴地说,“那时候,选不上课的学生,就可以直接在网上看视频了!”
敬业:“喜欢这项事业,就能从中体验独特的快乐”
李媛是2005年留校任教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闯入心理学领域,是“听从父命”;从北京师范大学南下四川,是“追逐明星”——她的博士生导师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希庭。2002年,她从西南师范大学获取心理学博士学位后,怀着对认知神经科学的好奇,到了电子科技大学做博士后,师从生命学院尧德中老师。“这段时光太美好了,与老师同学们的亲密相处,让我在读完博士后时竟然舍不得走了!”李媛说。
让她依依不舍的,还有“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心理学专业出身的李媛,深谙心理健康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因此,她总是提醒自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广大学子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己肩负的责任。2004年,她主持了我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心理学的建议。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视,李媛及带领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会在新生入学时,为包括博士、硕士及本科学生在内的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心理健康状况测评,为参与测试的同学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并对有意愿的同学进行回访,去年有300多名同学接受回访。
“当然,更多的心理辅导工作还要靠一支数量大、素质高的辅导员队伍,因此,对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培训,也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李媛说。
每学期,她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们会去各学院检查、指导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辅导员共同协商与讨论工作中的疑惑,传授一些如何与学生、家长、老师沟通的“小窍门”。仅3月7日,她就走访了数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四个学院。
工作多,任务重。不过,李媛却说,“同学们会因你的努力而健康成长,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啊!”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