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立德树人铸师魂】陈老师的快乐之源
文:学生记者团 张媛 图:学生记者团 张媛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3-06-08 4814

——记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陈伟建

  “24年如一日,在成电教学的舞台上,他既是一个表演精湛的演员,又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导演,学生是最好的观众。讲台是梦想的舞台,不需要华丽的布景,不需要曲折的剧情,他用学识与热情打动学生的心灵,把看似枯燥的知识汇成了最美的风景。KCL、KVL绘出成长的脉络,N沟道、P沟道搭建梦想人生。”

    

  这是首届“我最喜爱的老师”颁奖典礼上陈伟建的颁奖词。“我远没有这么优美啊,不过特别喜欢最后一句,一听就是咱们通信人。” 陈伟建笑着说,“有人说人生幸运之一是在最美好的年纪,遇上那么几个好老师,那么之于我,就是在最珍贵的时光里,相识一群青年。感谢他们给我富足丰沛的精神世界、最快乐的生活”。

源于一份使命一个梦想

  对于追梦者而言,梦想是永不会因为挫折暗淡的。1977年,陈伟建作为文革后首届大学生考入上海交大,改革开放的新鲜气息在全国涌动,酿就了大学生如喷薄红日的激情。“现在的孩子可能很难理解那种时代赋予的强烈使命感,立志要让国家繁荣昌盛。我是老师辛勤培养的,如果我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培养十个、一百个人建设祖国那就是倍增效应。”

  然而毕业后他却被分配到研究院,这份职业在很多人眼里是可以安然栖身,他却毅然放弃,决定考研。“那不是想要的生活,我唯一的职业目标就是老师,考研就是为了当老师。”1988年,陈伟建如愿以偿,成为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的一名老师。

  站上了梦寐已久的讲台,陈伟建把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孜孜以求的事业中,第三年他就拿到一个教学奖。

  梦想总像个骄纵的姑娘,偏爱考验爱人真心。1993年,因成绩突出,陈伟建被调到了管理岗位,先后担任产业处副处长和大学附属工厂厂长。事务性的工作和琐碎的现实渐渐淹没了生活原本的脸庞,虽然教学和管理一样忙,但那种培育学生的成就感、和他们分享成长的快乐却无法比拟,如果我就此走上管理岗位等于背离了自己的梦想。”

  2003年,陈伟建主动放弃竞聘,回归到真正属于他的乐土——通信学院的一间教研室,和同学们簇拥着在银杏与栀子花的芬芳中践行年轻时的诺言。

  “大学时代的几个老师让我非常崇拜,可以说启迪了我的人生道路。他们倾听同学的心声、鼓励我去大胆想、为我解惑,跟我们一起讨论一起去做。我的想法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实施,这为年轻的我带来了很多成就感。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当老师能不能也像这样,带给同学们成就感。”

  成为了老师的陈伟建正用当年老师对待自己的做法去对待学生,他做到了。时至今日,陈伟建取得的教学成果奖状、奖杯已经摆满了壁橱。梦想其实包裹着一个核,里面就是每个人的快乐之源。在同学们眼中,没有在凝眉思索的陈老师一定是在微笑着的。

源于一肩责任一腔热爱

  苏步青先生曾说,教师的天职,是培养超过自己的学生。这句话道出了所有老师的心声,包括陈伟建。

  《模拟电路基础》、《电路分析》、《信息论导论》等课陈伟建已上了近二十年,用他的话说,好比掌心的纹路已长在自己身上。一次,装有课件的U盘掉在校车上,他凭着对课程的稔熟,没有任何参考地上完两节课。对来取经的年轻教师,他强调最多的便是熟悉课程,“内容要很熟悉,这是最关键的而且是要下功夫的,否则一切都不可能做好。整个学科是一个体系,课程之间的关系、前后章节的关系都要拉清楚,让学生也搞清楚专业的脉络。”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陈伟建告诫自己的,“书本的体系是作者认为最佳的,然而对于每个老师而言却不一定是最佳,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发挥自己的特长,更应该跳出书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即便是上了十几年的课,陈伟建每年都要重新备课。他说,技术是在不停革新发展的,想法每年都是在变的,教案怎么可能一成不变?不管再忙再累,也不管是凌晨几点,哪怕是通宵,他都会把第二天的课备完。

  陈伟建抱着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年复一年培育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其中不乏留在成电追随自己脚步的;同时也磨砺出了出版社争相出版的优秀教案,他多次受邀撰写教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少个日日夜夜,陈伟建都将之付出在三尺讲台背后的无尽耕耘上,课程有关的国内外所有的著名的教材、专著他几乎全部看过的,而且时刻关注国外的前沿变化,“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培养的学生也是要紧跟着最前沿水平的,我绝不会让学生们落后。”

  陈伟建的课堂是活跃丰富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超越教材的拓展性或者实际性的问题,这深深激发着同学们探索的兴趣,他们惊讶着疑问着向陈伟健发出交流的渴望。每每这时,陈伟建都会由衷快乐和自豪:“这就是我期望的课堂,思维碰撞师生互动,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学科的热爱和思考能力的启发;这也是我期望的师生关系,平等真诚,共同成长。”

  陈伟建的课堂是自由激昂的。课堂上的“圆桌会议”也是深受同学们欢迎的新颖形式。陈伟健会提前布置题目让同学们自己查阅资料写提纲,到时各抒己见。曾经在英才班,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两派,他索性把课堂变成一次辩论,两边各选三名辩手,自己当裁判。“讨论就像一场思维暴风,使大家对一些问题的理解更深入并且激发灵感,我会把这种形式在我的课堂上保留下去的”,陈伟建说,“常常看着同学们朝气勃发讲述看法的时候满心都是欣慰,我想,身为人师此刻的快乐是千金难求的。”

源于一种情谊一颗真心

  同学们说,在陈伟建的课上打瞌睡很难,精彩的内容中间穿插的是更精彩的陈式语录:“BJT三级管,冬天发热可以拿来暖手用……”、“信息量的大小在于不确定程度,巴西乌拉圭美国中国进行小组赛,如果巴西出线了,没啥,中国队出线了,哇,信息量大了……”阵阵欢笑声常常从教室爆发。

  幽默是一种能力吗?幽默是一种太珍贵的能力,不是刻意就能得到的,陈伟建谈到被大家推崇为幽默大师的秘诀:“要是乐观地面对生活肯定就有幽默感,要是悲观肯定就幽默不了。很多年轻人很有意思,我经常向同学们学习。对待自己我是冬天般的严谨,但看到同学们很自然就春天般开心。”

  阳光、开朗、积极、豁达一直是陈伟建性格里的关键词。他一直相信,亲切和威信并不矛盾,但也绝对不是互称哥们就能双收的:“同学们对老师都很尊重,但有些老师会让同学敬而远之,只有敞开心扉真诚交流才能让同学信任、亲近。”

  大家喜欢陈伟建的亲切开朗,他们无拘无束地跟陈伟建谈任何事情,学习上的疑问、科研上的幼稚设想、感情生活的烦恼,曾有同学还向陈老师倾诉失恋的痛苦。同学们说,“陈老师从来不会笑话自己或者不耐烦,不管再忙,发给他的邮件他绝对回复,去办公室找他他都会认真倾听促膝相谈。”

  陈伟建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体育全能的他总是出现在同学们各种活动中。学生会经常有各种活动讲座,同学们用不着通过辅导员,可以直接来找他,学生的事陈伟建通常都是来之不拒。今年“中国梦·成电梦五四大型励志晚会”他作为嘉宾为同学们演讲。每年的创新基金都会有特别多的学生找陈伟健当指导老师,他帮助同学们分析选择制定方案,全程指导。在他的指导下,同学获得了全国创新竞赛大奖。

  “老师与学生之间绝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他们就像我自己的孩子。我对同学们的期望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到快乐所在,收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其实这也正是同学们长久以来带给我的。我感谢你们。”陈伟建深情地说。象牙塔里,这么多年来与同学们共度的美好时光使得这种正能量壮大植根,这难能可贵的情谊。

  浓浓的师生情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至今陈伟建都会常回母校看望恩师,学生们也常来探望自己。这在某种程度上像极了血脉的传递,浓重恒久,不会分离。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