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中央级新闻媒体刊发文章,深入报道我国太赫兹科学研究最新进展。
4月份,《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和《光明日报》等中央媒体记者受学校邀请深入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零距离感受中心建设发展实绩,对中心主任刘盛纲院士及中心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对中心的发展态势表示高度肯定。
5月7日出版的《科技日报》在头版刊发了题为《太赫兹研究的中国高度》的报道。文章阐述了太赫兹作为电磁波谱最后处女地,被认为“是新一代产业的科学技术基础”的独特战略地位。回顾了在2012年国家启动实施“2011计划”的背景下,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中科院电子所、光电所等国内优势力量,在成都正式成立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工作,并认为此举“使几家单位各展所长,创新要素无缝衔接,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创新能力,开启了中国高校、研究所、企业协同创新研究太赫兹的新时代”。文章报道了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灵活的体制机制、显著的协同创新成果,称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绩“充分展示了太赫兹研究的中国力量和中国高度”。
同日出版的《中国教育报》则以《科学创新围着人才转》解读了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平台、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中心一流的研究平台及自由灵活的学术氛围吸引了高水平学术人才的加入,10位本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加入中心成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中心的工作和发展始终围着“人”转,在人才培养、人员评价考核等机制方面做出了很多积极的探索。
《科技日报》和《中国科学报》还报道了近期召开的第488次香山科学会议:“太赫兹波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科学问题与前沿技术”学术讨论会的相关情况。报道称,相较于现有医学成像技术,太赫兹波光谱成像技术具有更独特、更适用的物理特征。太赫兹技术在生物医学微观领域和宏观层面的应用,都将产生革命性的改变,与会专家纷纷呼吁加快太赫兹技术生物医学研究,提高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