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成都高校里的老建筑
文:樊娟 图:樊娟 来源:成电校友 时间:2014-06-26 2785

m_8090123cecdbe0f75ca6770c0ea0f743.jpg

m_2d0fc4048eb8f566ba3b2672abbadca3.jpg

当年电子科大主楼投入使用。

m_d46c0ee581ef27799f2fe936f971faf0.jpg

电子科大,师生们在建设主楼劳动。

m_f218ee8af64d5fd1988afc73d4caa090.jpg

叶恭绰先生

m_21143ac4d862cd7ccbe838a832c49a73.jpg

西南交大思源碑


  建筑虽无生命,但却承载着使用它的人,孕育了多种故事,看一座学校的历史,就得先从这座学校的建筑物说起。

A 电子科大:

  成电主楼的院士情

  成电主楼于1957年建成后成为了当时成都体量最大的单体建筑,时隔近六十年后,它仍是成都东部的地标式建筑。因其造型独特、带有时代印记,成都北改工程特将其列入北改片区具有保护价值的老建筑物,成电人每每提及学校历史,必然提及这座主楼。而这座历经约60年的主楼里,也纷纷走出了众多卓越的人才,比如刘盛纲院士、李乐民院士、林为干院士等,而他们的足迹也深深地印在了成电主楼的每一个地方。

  刘盛纲是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的第一位副博士,导师是前苏联专家列别捷夫。刘盛纲真正到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是1956年的10月21日,和列别捷夫教授一起到达。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在他眼里和中国的其他大学一样,没有区别。而这一次,他是以“成电人”的身份前来。当他看到眼前那座,雄伟美丽、庄重典雅,按照苏联莫洛托夫动力学院教学主楼设计,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建起来的、有着“全国高校第一楼”之称的主楼时,内心的激动难以言表。

  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还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中,只建好了主楼和零星几栋宿舍。阶梯教室里,学生们坐在地上,用一块小木板当书桌;机关在走廊里办公;教务部门靠一张桌子、几条板凳作为办公指挥教学。刘盛纲每次都陪同列别捷夫教授到主楼去上课。

  据了解,成电大楼1957年上半年竣工,1985年,学校对主要教学建筑进行了一次检修,2001年11月,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对主楼进行大规模的装修改造,包括外墙装修、内部装修、更换门窗以及线路、管道、厕所的改造。2002年2月,改造工程正式开工,当年9月改造完成,形成了一座独特的欧式风格建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沙河校区主楼的样子。改造后的主楼实行全方位的电脑监控;办公室装了空调、电话、有有限电视、计算机网络接口等;走廊内设有应急电源、报警装置等。管理上实行物业管理。

  2009年1月,正面长365米、高46.10米、总建筑面积达81350m2,电子科技大学新校区(清水河校区)主楼拔地而起,新主楼内部设计和原主楼迥然不同,它融合了现代地域特色并进行了创新,但在文化内涵和体貌风格上却传承了原主楼。厚重、大气、典雅的新主楼代表的是老成电人对原主楼的回忆,和对老成电精神的发扬光大。新主楼作为后起之秀,2010年11月获得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B 西南交大:
思源碑与五校同源

  在九里校区,有一块刻写着“思源”字样的花岗岩石碑,是1 9 3 3届校友张维等为纪念母校一百周年诞辰敬立的。“思源”碑质朴无华,却蕴意深厚。底座铺满暗红色的小瓷砖,寓意万千校友情系母校,永远不忘为母校的建设添砖加瓦;平台前一口“圆井”,寓意百年交大泉源汩涌,交大学子饮水思源。

  说起“思源”,这“思源”碑还有另一层深意,即今天大家熟知的五所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在历史上曾经有着共同的源头——交通大学。五所交大同源而立,携手迈过百年之门,走向更远的未来;它们在历史风雨的曲折逶迤中数度合分,但爱国爱校、救亡图存的精神始终挺立。

  五所交大同根同源的起因,与一位历史名人——叶恭绰相关。叶恭绰是一代名士,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诗文、考古、书画、鉴赏无不精湛,更为保护国宝文物不遗余力。

  他非常热心中国的铁路事业,1912年曾与孙中山彻夜长谈,深受孙中山10年之内修筑10万英里铁路规划的鼓舞。他曾去欧美、日本等国考察教育,对于交通教育的革新,有了清晰的认识:“国家实力之展拓,以交通之发达为始基,而一切事业之设施,尤以人才之适用为先着,是交通与教育二者倚伏相同,关系至密。”

  1920年8月,叶恭绰第三次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这使他有了革新交通教育的重要机会。交通部直辖的四所学校中,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历史较长,办学效果也很好,但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依然奇缺。叶恭绰派人调查这些学校,发现仍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组织管理上,四校分散各地,各自为政,缺乏明晰划一的组织系统;办学资源浪费,有的专业重复设置,有的重要专业又没有;学科水平参差不齐,亟待提高;开展与教学内容相配合的实习机制也尚未成熟。这些问题,阻碍着交通高等技术人才的培养。

  1920年12月14日,叶恭绰向大总统徐世昌提交呈文,倡议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北京铁道管理学校、北京邮电学校等交通部所属四校合并改组为一所,并接受当时任职交通部的钟秉峰的建议,将这所学校取名为交通大学。

  叶恭绰的倡议获得北洋政府国务会议同意,大总统批准,交通大学开始组建。1921年9月10日,改组合校后的交通大学正式开学,宣告诞生。

  1946年4月9日,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将学校校名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独立建制,隶属教育部,原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更名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迁回北平。交通大学再次分解,成为三所独立的大学。随着地域的变迁三所独立的大学后成为了中国交通大学(后改名为北方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台湾新竹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同根同源,从叶恭绰先生把“交通大学”这一崭新的名字带入人们的视野,交通大学的发展便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数代交大人更以智慧、辛勤和毅力为国家富强、人民福祉而贡献力量。 华西都市报记者 樊娟

  华西都市报: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40621/219993.s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