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东莞研究院成立七周年系列报道之三:
东莞研究院何以成为“科技东莞”的一张靓丽“名片”?
“东莞研究院已经成为实施‘科技东莞’工程的一张靓丽名片,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回溯过往的七年,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卓庆表示。这位副主任见证了东莞研究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研究院是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研发、服务的重要力量。在引进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和环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研究院都付出了很大努力,做了很多具体工作。”
有同感的还有东莞研究院院长陈雷霆和直属党支部书记、副院长贺知明。
“刚来广东东莞时很多人还不知道电子科大在哪里。通过我们这几年的努力,大家逐步认可了我们电子类院校排头兵的地位。”陈雷霆说。
贺知明说,研究院立足东莞,辐射整个珠三角,有效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声誉。“通过转化科技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研究院成为学校对外联系的窗口,也是学校对外拓展的桥头堡。”
但东莞研究院的带头人陈雷霆坦言,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
求实求真 大气大为
成电精神助推研究院驶入发展快车道
“大手笔效果、结果如何?应该像东莞的企业,以小搏大?”
“博士后工作站。大手笔。重点工作。”
“电子科大也有这一优势。”
……
陈雷霆从办公室的书架上取下《从清华园到深圳湾》一书递给记者,书中的空白处里面随处可见这样的批注。
2009年底就任东莞研究院院长的第一周,陈雷霆就跟随学校和东莞市领导考察了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和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学习其成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经验。
在那以后,这本讲述清华大学在深圳建立研究院的纪实报告文学就成了陈雷霆的“宝贝”,“这本书我认真研读了三四遍,做了许多笔记。”
那时,不仅东莞研究院没有自己的大楼,松山湖所有的创新平台都处于创业阶段。对于研究院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员工而言,从无到有的创业无疑是一条艰辛的道路。
但从上到下,东莞研究院人有一股不惧挑战、勇于钻研的精神,对外“走出去”主动服务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对内不断摸索理顺体制机制。从2010年开始,东莞研究院领导班子每年都会集思广益,结合自身定位和实际主动确定一个年度工作导向,如“2010年,企业服务年——探索企业服务新模式,全面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服务;2011年,机制改革年——实行事业部制,摸索市场化路径”。
经过2012年的“精细化管理年”和2013年的“产业发展年”,今年,研究院给自身确立了“勤俭奋斗年”的目标,旨在继续推动产业发展,完善成本机制,倡导奋斗精神。
在“企业服务年”,陈雷霆带队走访了东莞几百家企业,深入了解产品制造、智能玩具、集成电路设计、动漫创意等产业的需求。
在聚焦精细化管理这一年,东莞研究院一共制定并实施了近100条管理制度,大到设备采购流程、科研项目管理,小到员工考勤、休假规定,均拟定了细致的规则。陈雷霆笑着说,“从‘游击队’转换为‘正规军’,就要有正规化的管理。”
今年,按照研究院理事会精神和学校领导指示,研究院又对管理岗位进行了缩编,以进一步精减机构,提高效率,保证研究院的高效运转。
梳理每年的定位,研究院的重点工作和成长发展就有了一道清晰的脉络。在领导团队主动思考工作重点,理顺体制机制后,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东莞研究院逐渐驶入快速发展的通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自己谋得了一席之地。
“半年后再来,你会发现东莞研究院又不一样了。”陈雷霆这样形容研究院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但他始终认为,成绩的背后正是“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成电精神在支撑,“研究院的精神是创新务实、开放合作,与成电精神一脉相承。”
让陈雷霆深感欣慰的是,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研究院领导班子紧密合作,还改变了学校一些老师对科研的固有观念。“在这边就不仅是拿项目、交差、继续拿项目的循环,技术成果一定要产业化。”陈雷霆说,研究院领导班子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大家通力协作,分工不分家,尽最大努力让科研团队不再有后顾之忧,从而专注于科研工作。
贺知明表示,研究院从零开始,到现在建立自己的管理、科研团队,得到了广东省、东莞市、学校和企业等方方面面的认可,“这与学校领导、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我想还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全体东莞研究院人的艰苦奋斗、精诚团结、齐心协力,那种激情创业、热情干事的精气神。”
“技术+资本”战略
培育高端新兴电子信息产业
2008年,在“科技东莞”政策推动下,东莞研究院开始与东莞金翔电器设备有限公司合作,重点为企业研制高端机箱电源及上游产品,创立了“视客”自主品牌。
如今,金翔电器推出的“视客”品牌不仅得到市场广泛认可,也改变了该公司过去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发展格局,完成了从传统产业到光电扫描类产业的转型升级。
金翔实现“蜕变”,有一个团队的贡献功不可没。
经过学校和东莞研究院“牵线”,光电学院“现代光电测控与仪器实验室”科研团队与金翔电器于2009年建立起长期合作关系,并全力以赴支持其发展。
在研发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为了加快成果转化,东莞研究院与光电测控团队又在2012年4月共同投资注册成立了专注于光电视觉技术的东莞成电术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机器视觉系统、通用型光电设备和嵌入式光电设备。
包括成电术有在内,七年以来,东莞研究院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先后引进具有企业化潜质、技术含量高、队伍成熟和有市场观念的各类高端科研创新及产业化团队近20个,设计电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精密仪器、通信网络、数字媒体和嵌入式软件等领域。
这些活跃在东莞的科研团队为科技成果产业化、企业孵化以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丰富的技术储备和坚实的智力支撑。
但另一个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所需资金从哪里来?
因此,东莞研究院一直在“资本”这一课题上下功夫,用“技术+资本”的思路孵化企业,提升自己的“造血”能力,实现众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一方面着眼于自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园,另一方面以技术参股、资金入股等多种模式加速成果转化。“研究院的发展不能仅仅靠科技项目的经费,一定要自己孵化企业并占股份,再通过资本运作上市。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为后来的企业提供支持。”陈雷霆说。
2010年,东莞研究院理事会就批准成立了全资拥有的创业投资公司——东莞成电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并于同年八月注册,主要目的就是推动研究会高科技企业孵化,代表研究院对外投资、合资、合作,同时开展电子信息产品开发、科技项目孵化、投资与管理和科技中介服务等业务。
去年,东莞研究院又积极牵头筹备成立东莞首只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计划联合国内著名的基金、创投机构,为其孵化的项目和企业,以及东莞和珠三角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本对接的平台。基金将分多期向特定的对象非公开募集,每期基金最少募集资金规模不少于3亿元人民币,总规模将达50亿元。
陈雷霆表示,“东莞研究院将通过技术资源整合、科技金融资本对接、国家资源辐射和产业园区建设等方式,持续推进研究院平台建设,集聚更多优质资源。”
多重优势叠加
良好外部环境助推发展
40%,这是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吴贻昀给出的数字。
作为“世界工厂”的东莞,其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占当地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四成,产业基础雄厚。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再度走到了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拥有高附加值、占据产业链高端的发展目标为东莞研究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研究院扎根东莞创业有几大优势:产业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政策优势。”陈雷霆说,正因为如此,尽管当年,初到东莞松山湖高新区的东莞研究院虽然只能“蜗居”在管委会近100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他依然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东莞历来很重视产学研合作,学校又在电子信息学科领域拥有很大优势,所以我们非常希望引进电子科大资源到东莞来,帮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吴贻昀表示。
近年来,当地政府给予东莞研究院这类机构很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在东莞市1.2亿元财政资金的支持下,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东莞研究院大楼于2010年正式投入使用,并购置了相应的研发设备。建院至今,研究院已累计获得近2亿元科研项目经费。此外,作为东莞首批引进的创新平台之一,研究院还能享有一系列人才配套政策。
另据介绍,自2006年以来,东莞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资助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主推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而自2011年开始的“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每年得到当地财政支持20亿元,连续5年共投入100亿元。吴贻昀说,“财政资金要有投入的对象,所以我们很看重与东莞研究院的合作。”
另一方面,由于地处珠三角,当地电子企业多以外向型为主,这一特点让东莞企业对国际市场变化有着更高的灵敏度,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更高。
“开发的技术,出来的产品不仅面向全国,还会面向全世界。市场大了,企业的落地生存就比较容易。”面对多重优势的叠加,东莞研究院以更加灵活的身段投入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陈雷霆说,“利用这些优势,我们不仅站得住脚,还可以做很多事情。”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