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实践】远方:一路格桑花
——远方支教队赴青海省玉树州支教纪实
文:生命学院 郑司斗 图:生命学院 郑司斗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4-09-02 4053

  支教已经结束了,我坐上回家的火车,看着窗外飞快掠过的格桑花,情不自禁地想起下拉秀乡中心寄校的孩子们,他们红红的脸庞、纯真的笑容……

  格桑花生长在高原上,看上去弱不禁风,可风愈狂,它身愈挺;雨愈大,它叶愈翠。真心祝福玉树的孩子们像格桑花一样灿烂成长。

无言的鼓励

  到青藏高原之前,队伍中的每个人都充满了期待,想目睹“黑云压城”的壮观高原景象,以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风情。然而,期待夹杂着些许折磨。

  进入高原地区,可恶的高原反应最终还是到来了,抗反应药此时也无济于事,很多人就开始不停地呕吐,我也开始头疼——真不知道这剩下的20多个小时怎么度过!

  不知什么时候,车窗外出现了“中国铁建”修路工人们施工的身影。他们不怕缺氧吗?他们不怕高原夜晚的极寒吗?一个个疑问浮现在我脑海中。

  施工场地树立着“缺氧不缺精神”、“战高原缺氧极寒气候”等标语。我懂了:沙尘不会格外开恩,也会无情地拍打他们的脸庞,稀薄的氧气也会让他们身体不适、更易疲劳,骤变的温度也逼迫他们时刻备衣,但是,坚强的毅力让他们坚持了下来。

  午饭时刻,一辆皮卡车拉着啤酒、压缩饼干等食品送给挖掘机师傅,吃完之后他们席地而睡。对他们而言,这便是最美的午觉了吧?

  看到这里,我顿时感到惭愧。我们现在承受的小小痛苦,在这些修路战士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谢谢你们——修路战士,谢谢你们无言的鼓励!

汉藏一家亲

  经过玉树市区时,地震遗址映入眼帘。当年在新闻报道中所见的灾难场面依然历历在目,但是,重建的巨大努力,已经让玉树获得了新生。

  车子慢慢向前行进,一排排灾后重建的房屋徐徐向后退去。到处可见悬挂的横幅:“感谢党中央、国务院,感谢全国各族人民!”

  我心里突然感到震撼。地震无情,但全国人民血浓于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的支教行动,又何尝不是“八方支援”呢?

  刚到下拉秀乡中心寄校时,孩子们看到我们这些山外来客时,都略带羞涩,装作不经意地从我们身边跑过。

  学校临时搭建的板房教室,两排铁架撑起的帐篷,一个损坏的篮球架,这就是有1000多名学生的小学。学生们每天有7节课,课程主要是藏语、语文和数学。住宿生还会有晚自习。

  来之前,我还在担心与藏区孩子和老师的交流问题以及吃住问题。到了才发现,这一切学校都已经安排好了。

  与孩子们的交流也毫无障碍,因为这里的老师多是本地藏族人,熟练使用藏汉双语,孩子们的汉语也不赖。

  我们到达的当天下午,政府给孩子们的营养餐也被专车送到,有苹果和牛奶。我们帮忙卸货,搬运结束后,孩子们拿着苹果送给我们吃,那一刻真的好感动。


育人的梦想

  藏族的老师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完全可以去别的城市追求高水平的生活,但他们没有离去,因为他们的梦想就是留在这里教书育人。

  这个简单的梦想,却承载着几代人的希望,也造就了长久的坚守。我们在短短的两个星期里,和学校的藏族老师们成了好朋友。

  作为队长,我在支教中充当着“老师”和“联络员”的角色。我第一节课的任务就是去听课。本来是要听语文课,但误打误撞走进了藏语课教室;本以为会听得一头雾水,但听了一会儿就发现走对了教室。

  虽然我听不懂藏语,但我看到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藏语老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问题回答正确,全班同学都会鼓掌表扬。

  没有宽敞的教室、平整的桌椅,更没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但孩子们用热情、勤奋、执着,诠释着教室后面墙上的“勤学、乐学、善学、博学”八个字。

  第一次走上讲台,就感觉很融洽。也许是孩子们很活泼,我们一见如故。课间,我和孩子们聊天时,孩子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心,不停地问各种问题:“老师,你见过大海吗?”“泰国的大象是什么样的?”……

  他们快要升中学了,我问他们“中学去哪里上?”一个小女孩说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我笑着问她:“你想不想上大学?”她突然双手捂着脸害羞地说:“我17岁要去当尼姑”。我沉默许久。

宗教的祥和

  刚到玉树就能感觉到浓浓的宗教文化,路边随处可见的寺庙,山上大大小小的美丽壁画,出租车里播放的诵经声音,都给这个高原城市增加了神秘色彩。

  每天早上,信徒们会早早起床去寺庙朝圣,就像被一股巨大的力量吸引着,亘古不变,也许这就是他们一天中最高兴的事。

  之前,我并不能接受一个17岁的小女孩去做尼姑。但是,当我了解了宗教和信仰对这里的深远影响,我似乎才找到了答案。

  山外的人觉得牧区的生活条件太差,并因此愤愤不平。但这只是局外人的想法,藏族同胞也许并不这么认为。

  他们喜欢做一个虔诚的信徒,他们喜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活,他们喜欢背朝蓝天挖虫草。

  他们不需要绞尽脑汁在职场中谋求生存,不需要整日疲于奔命,不需要跟随城市的快速心跳,不需要做太多自己不喜欢而不得不做的事。

  这就是玉树,宗教让他们的精神饱满和祥和,让他们在外人看来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依然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和满足。

感谢一路有你

  短短的支教之旅就这样结束了。我要感谢支教,不仅因为玉树这片土地带给我的感动与收获,而且因为它增强了我们每一个队员的团队精神。

  我们都是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一路上我们也有很多分歧,我们曾争吵得面红耳赤,但我们的目标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整个团队,为了那里的孩子们!

  就像《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一路上如果没有什么磕磕绊绊,也会少很多乐趣。刚开始,我们都是一个个带“刺”的“仙人掌”,但经过不断磨合,我们懂得了谦让和合作。

  “取经”之路是一种内修,“支教”之路亦然。我要感谢我的队友,有了你们,这一路才不会感到孤单。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