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在2014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总决赛现场传来喜讯,以中山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主力的机器人代表队在参赛的3个决赛项目中,取得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这是继2009年以来,中山学院在中国机器人大赛上获19项一等奖和12项2等奖后,再次斩获佳绩。
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是中国最具影响力、最权威的机器人技术大赛、学术大会和博览盛会。参加本届机器人大赛的队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高校。共吸引到全国185所高校的2000余名选手参赛。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顾晓勤认为,学生们在机器人竞赛上能不断取得奖项,是多方共同支持和师生努力的结果,“中山学院在经费上对机器人大赛的支持力度很大,除了最初的30多万专项启动资金,现在每年还有5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机电学院对这项竞赛也非常重视,比如广东省机械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经费有50多万,其中的20多万就是用于支持机器人大赛;学院还把获奖情况纳入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奖评优指标范围。”同时他也表示,老师和学生的付出及努力是成功的关键。
从2007年就开始指导机器人比赛的刘保军老师表示,中山学院的学生在参赛过程中表现出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实践能力较强、勇于创新、热爱团队等优点,也很能吃苦,“这次比赛就是同学们利用课余和暑假等半年多时间自主设计、制造、编程,进行整个暑假的调试与训练。他们把别人用来游玩的时间都用在这里了。”
刘保军老师认为这次作品能获得特等奖,主要在于参赛学生认真分析了选拔赛中机器人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多的创新设计和改进,创新性地设计了双推进攻击机构的形式,可以非常好地应对对方机器人的攻击,并相应地进行了电路设计完善,提高了边缘位置检测的稳定性,软件方面完善了控制参数和对抗策略,既可以牢牢地占据赛场中央,又可以迅速地发起进攻。
“我们很幸运,有刘保军老师、彭芳老师、黎萍老师、刘金华老师等一批优秀的教师指导我们,在他们的精心组织、培训和指导下,我们才能获得奖项。除此之外,这也是我们团队成员通力合作的结果,也得益于学长们毫无保留的竞赛经验传授。”2012级机械设计专业的杜俊林说,“在大学期间有机会参加机器人大赛,对我来说非常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在老师和师兄的影响下,培养了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据了解,围绕中山学院提出的“教、学、练”的人才培养路径,机电工程学院在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了机电创新实践基地。学院组成指导教师团队,逐渐探索出了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项目驱动为主导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机器人竞赛就是其中的重点专项强化实践训练项目之一。
“中山学院创建了‘机器人研究与技术开发中心’,这个中心不仅可用于培养研究生和教师科学研究,还可用于培养本科生,特别是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相信会对我校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未来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顾晓勤说。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