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肖笛 实习生赵云)11月14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航天英雄”杨利伟和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在电子科技大学与千余名中小学师生见面。
此次来川,杨利伟与刘洋主要是出席第三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杨利伟说:“我们只是最幸运的执行航天任务的人,而真正直接为我国航天领域服务的人员有10万人、3000家单位,以及千千万万的民众。”他们走进高校,也是希望鼓励下一代,继续探索科学、服务航空航天事业。
刘洋通过主题演讲“中国梦航天梦”,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航天员聂海胜、刘旺以及整个航天群体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执着与忠诚。
演讲结束后,学子们向两位航天员提问,杨利伟与刘洋谈吐幽默,博得全场阵阵笑声与掌声。
国家近期不会选拔女航天员
近日,电影《星际穿越》的上映激起了大家对航空航天、未来科技发展的兴趣。普通人有机会实现飞天梦吗?“太空旅游”“火星单程票”是否会成为我国未来航空航天的一个发展方向?针对这些问题,杨利伟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其实太空并不适合人类生存,那里高真空、失重,我国的航天计划暂时也没有涉及到普通人。“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健康的普通人经过训练是可以进入太空的,因为未来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生理的不适做出技术弥补。我相信太空旅游并不是遥远的问题。”
针对网络上关于下一步是否会选拔女航天员的问题,杨利伟表示,国家会根据任务进行选拔,目前的任务是空间站的建设以及建成后的使用,所以近期并不会选拔女航天员。
刘洋告诉记者,飞天是每一个飞行员的梦,“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随时都会做好准备。”而杨利伟也表示,自己的下一个梦想也是再次进入太空。
刘洋谈成都师妹飞天梦哽咽
刘洋是第一次来四川,而此行也成为她高校分享颇具意义的一站。在讲述每一位航天员、飞行员心中都有飞天的梦想时,她流下眼泪,数度哽咽。流泪,并不是因为回忆起自己从普通人成为航天员的经历,而是因为成都的一位姐妹。
“昨天,我前往空军医院探访了比自己小一届的师妹。我是新中国第七批女飞行员,她是第八批。她曾经还驾驶歼击机参加了国庆庆典,没想到因为一次飞行失败在今年住进了医院。她的脸部打着钢钉,腰部也严重受损。你们知道吗?她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刘洋姐姐,你看我还能再飞吗?”刘洋说,飞行员、航天员的梦想就是“要离太阳更近”,但是能代表祖国出征的航天员并不多,无数有着航天梦的人为此默默付出,才换来了今日祖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绩。
刘洋在集训和太空中生活的视频,配合着一小时的演讲,向师生们形象地展示了国家培养航天员的历程。演讲结束后,电子科大学生送上了3D打印的可发声校园图书馆模型,杨利伟说:“我们以后会将3D打印的成果带到空间站。”
互动问答
选航天员也要“看脸”
脸能体现人的健康状况
学生:“看脸”是当下热门词汇,我国的航天员个个帅气、漂亮,请问在选拔航天员时也会“看脸”吗?
杨利伟:我们的航天员确实男的比较帅,女的比较美,因为选拔航天员必要条件是身体健康,而外观的精神状态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所以也可以说是看脸吧。而我们代表着大家,大家也代表着我们。
我是刘洋的面试官,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漂亮、优秀,是个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子,平时爱写东西,训练非常刻苦,领悟能力也很强。
学生:作为女航天员,您怎样看待事业与家庭的关系?对女生将来实现职业追求有何建议?
刘洋:因为职业原因,我们航天员在为人父母、尽孝方面做得很不够。我不赞成为了事业牺牲家庭,也不认同为了家庭放弃事业。这两者是同等重要的,就像是一双翅膀,缺了哪一个都飞不起来。而在职业上,多了解自己的长处,发挥性别优势是很有必要的。
杨利伟:宇宙探索是人类不分性别的共同事业,在解决初期“能不能上”的问题后,我们就开始考虑安排女航天员的事了。女航天员在太空中也有独特的作用。在飞船上待的时间长了,航天员可能出现情绪问题,而女性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所以女航天员进入太空是工程发展的需要,也是航天员队伍成分构成的需要。
“学霸”才有资格“上天”
杨利伟五次考试三次满分
学生:据了解,你们在航天员选拔考试中成绩都非常出色,可以称为“学霸”,请问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杨利伟:32岁时,我们被选拔为航天员,重返课堂。那时候就感觉自己记忆力不如以前了,压力很大。但是也得坚持学习啊,所以我上课时就泡杯浓茶,困了就喝,实在不行就站到教室后面,精神好了再坐下,所以首先就是要用功。
在用功的基础上,我们再根据自己的状况,找一些学习的技巧。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有竞争的意识,每次上天的名额都有限,想胜过别人拿到名额,就要一分一分的抓住才行。
刘洋:杨主任其实就是我们当中的“学霸”。在飞天前的一个项目的最后五次考试,他两次超过98分,最后三次全是满分。我在坐转椅训练时,第一次的五分钟都非常眩晕,靠毅力坚持。杨主任一次性高速旋转15分钟直接免训。
学生:如果最终你们没能上天实现自己的飞天梦,之前的付出还值得吗?
杨利伟:我们只是最幸运的执行航天任务的人,而真正直接为我国航天领域服务的人员有10万人、3000家单位,以及千千万万的民众。我们走进高校,也是希望鼓励下一代,继续探索科学、服务航空航天事业。
刘洋:答案肯定是值得的。我的一位战友没能上天,但他依旧坚持训练,有人问他为什么还要这样努力,他说“这是我的梦想,即便没能上天,我们的训练数据还是可以积累下来供以后的人使用”。
报道链接: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141115/000509968.html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