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华西都市报:机器人火拼 玩的是真枪实弹
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揭幕,精彩酷炫的“机战类”竞赛首次出现
文:华西都市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5-05-25 2471

华西都市报讯(记者 肖笛 摄影 陈羽啸)

b92e259e3677718ef4519e95821ddc84.jpg

44d399950ba42d2dda75e8eae571c098.jpg

57cb53240b790078bbc36ad4035f8878.jpg

385700ef9c32d4ef33648dd5e3e9638f.jpg



开脑洞
  如果你对每年各种大小的任务类机器人比赛已经腻歪,本次比赛的“机战类”竞赛一定让你大开脑洞。
首对决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机战类”机器人比赛。参赛队员通过电脑操作机器人进行对战射击,好像真人在打CS。
动真格
  机械射手使用的“弹丸”,采用真正可发射的BB弹,而机器人车身限定为可被击穿的外壳,可谓是“真枪实战”。
  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Masters”23日在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揭幕,标志着全国第一场比赛的号角在西南赛区吹响。
  据悉,本届大赛共吸引来自全国150余所高等院校的240支战队踊跃报名。经过严格遴选,157支机器人战队最终脱颖而出,将于今年的大赛中一较高下,在全国掀起一场机器人旋风。
  每年,全国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机器人大赛,这些比赛考验的是机器人能否按照规定程序完成任务,比如抬箱子、轨道竞跑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传统的任务类比赛。23日,2015年全国机器人大赛有了一个新项目,这是国内机器人比赛首次出现“机战类”竞赛,“你也可以理解为‘激战’。”参赛者说。
  在举办机器人大赛的同时,电子科大还举行了机器人嘉年华活动,供爱好者与市民免费参观体验。在创业集市区,展出了由电子科大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26项参展项目,其中包括曾经爆红网络的“表白神器”——“炫轮”项目。
机器人高能酷炫
真枪实弹5V5
看谁血条掉得快
  在西南赛区的比赛中,12支队伍率先体验了一把机器人的对决。
  本次大赛的赛制是,红蓝两队每队上5名“机器人队员”,哪队的血条掉得快或者在其主阵地血条值减得多,即算失败。双方的战队组成是:1台自行研发的机械射手、1台自行研发的机械炮手、2台组委会提供的机械哨兵或步兵。
  两方战队在组委会精心设计的比赛场地进行射击大战。机械射手使用的“弹丸”,采用真正可发射的BB弹,而机器人车身限定为可被击穿的外壳,可谓是“真枪实战”。
  在机器人内部设有可以计算被射中的次数的传感器,通过机器人身后附带可视化的血条装置,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这台机器人的当前状况,血量不足的机器人将被切断电源出局。
高尔夫球当炮弹
机器人拼的是软件
  现场观众都不能进入比赛区,因为那里是真正的枪林弹雨。特别是炮手,虽然发射的炮弹只有30发,却发的是高尔夫球,发射时速度很快。
  还好,组委会在比赛现场融入了酷炫的电子竞技元素——无人机在比赛上空盘旋,观众可以通过它直观地观察到赛事纷飞的战火和那些勇猛的机器人的身姿,不必为担心看不到比赛而发愁。
  “要想杀伤力强,主要还是看炮手,炮弹要投得稳、准、狠。”昆明理工学院学生王梦盈说,为了制作这个机器人,他们耗时两个多月,花费了1万多。
  电子科大学生王志冶介绍,机器人研发拼的是硬件与软件,普遍研发一台参赛机都得二三万元,比“烧钱”更要命的是“烧脑”,一台机器人的程序需要修正成百上千次,持续几个月,“特别是第一次做激战型的任务,以前没有模板,挑战起来特别难,也特别爽。”
指挥官幕后斗智
程序+游戏
发掘明星工程师
  “明星靠脸吃饭,球星靠脚下活吃饭,而热爱机器人的工程师却被遗忘在人后,孤单寂寞冷。我们研发这项比赛三年之久,为的就是发掘一批未来优秀的智慧工程师苗子。”大赛组委会介绍。
  “设置比赛的初衷就是要大学生愉悦地参与到工程研发中来。”组委会一位负责人说,“过去,工科男要不就是只写程序毫无动力,要不就是只打游戏宅在家里,为什么不能把两者结合起来?”所以主办方借鉴《反恐精英》、《英雄联盟》的模式,打造了中国首款“机器人CS大战”。
情迷机器人
像置身《环太平洋》
  如果你看过《环太平洋》,一定还记得人类坐在“钢铁战士”机器人的体内与怪兽激战的画面。“在机器人的CS比赛中,我们虽然站在场外看机器人战斗,却能同样找到斗智斗勇的感觉。”电子科技大学参赛队员王志冶说。
  学校从研发机器人到参加国内外比赛已有十余年,这样的积淀也让王志冶期待着与对方一决高下。从大一 开始到机器人队,机电学院、通信学院、政管学院等很多学生就一同“吃饭、学习”,少有休息,大家各自发挥专业的优势共同琢磨。周末常常是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半,一个团队甚至把行军床也搬进了实验室,不停地组装与拆卸,搞硬件写软件,“不知疲倦,可能就是因为爱”。
  “虽说‘程序猿’有时确实孤单,但我们也通过做机器人学会去承受,只要你爱好,大家相互交流就会觉得很好玩。”西南科技大学大三的李财说。

报道链接:

http://www.wccdaily.com.cn/shtml/hxdsb/20150524/287737.shtml

编辑:旷野  / 审核:旷野  / 发布:旷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