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小世界”的魅力与困惑
——观电影《海上钢琴师》有感
文:蒯若馨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5-06-15 2699

  1900是一个年份,但“1990”却是一个人。他是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传奇人物——他出生在海上,在漂泊的船里。他从没有下过船,船就是他的世界。

  “看到海水涌动,温柔地充斥在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是我看该片时觉得最美的地方,也是“1900”在孩提时代在船舱底层靠着窗口看到的景象。暗蓝的海水温柔地拥抱着他,那个时刻,世界就只剩下了他和永远拥抱他的海。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钢琴师“1900”的传奇一生。1900年,在“维多利亚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生流社会的弃婴),被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为“1900”。

  “1900”慢慢长大,并显示出了非凡的钢琴天赋。之后,他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他取得诸多的成就,如果他下船后投奔更大的世界,他肯定会像黑人音乐家Jelly那样出名、富有——但直到“维多利亚号”被炸,“1900”却选择了一个人静悄悄地同他的船一起消失。

  “1900”自然是一个传奇。人们说“1900”是个天才,但这样的天才最终选择了如此童话般的人生方式,这让人不免感到瞠目结舌。为什么?这究竟是为什么?

  其实,世界对于“1900”来说,本来也就是船与钢琴。他的世界就是这样单纯。他的生命的基点就只有两个词——自由和安宁。

  “1900”是无比自由的。

  在海波起伏的夜里,他带着朋友在大厅里自由飘荡,像指尖的音乐一样自由流淌。水晶灯在头顶摇晃,钢琴在大厅里打着旋,最后冲碎了大厅的玻璃墙,撞开了船长的房间。伙伴的表情只剩下了惊恐,而“1900”却笑着对着船长说“晚安”。

  他在乐队演奏时,总是要在最后弄出一点即兴表演来。他不喜欢“按着谱子来”。他在和Jelly赌琴时,他心中甚至没有输赢,他自己都陶醉在Jelly出神入化的音乐中。他录好的唱片不让人带下船,不管身后的经纪人怎么规劝,他都说:“I always go back”。

  “1900”一生自由、随性,异彩纷呈。他的自由是异乎常人的,他跳脱在规则之外,从出生到成长他永远在规则之外。他的养父丹尼死后,他不属于任何人,他和任何人没有联系,除了他后来的小号手朋友。他最后对小号手说:“After all ,I exist for no one, you are the exception.”

  “1900”是纯粹安宁的。

  他只有一次打扮光鲜准备下船,但最后放弃了。他的人生一直就是安宁纯粹的,只有他的船,他的钢琴,他的音乐。简单,很简单。这种单纯使得他对音乐无比热爱,乃至钢琴和音乐对于他来说就像空气一样自然。音乐是他的表达方式,最后也成了他的生活方式。

  他希望生活像积木一样,清楚简单,然后供他搭建出高楼大厦。然而,当“维多利亚号”必可避免地走向毁灭时,他又该去哪里寻找属于他的88个琴键?于是,他只好选择停在水里,并与船一起消亡。这是很残忍的结局,但却是必然的结局!

  我看《海上钢琴师》不止一次了。但越看越觉得韵味无穷。“1900”这样的戏剧化人物,在现实世界中不一定容易寻找出来,但唯有把戏剧化冲突推到极限,我们才能品味到它的味道,并作为我们的生活的参考。

  就像我们品读《瓦尔登湖》,指导梭罗干过诸如此类的事情,以及诸如此类的思考,才会反省并明白: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梭罗种完了自己的豆子,在门栏上一坐就是一天,看着太阳升到头顶在落下西山。那时的梭罗,终于找到了久违的安宁。

  不过,自由与安宁终归是一种憧憬。一方面,我们觉得“久困樊笼中,不得反自然”;另一方面,当我们试图追寻自由与宁静时,又迫于压力不得不“为五斗米折腰”。人生的冲突,莫不如此!陶潜如此,1990如此,我们亦然!

  因此,假如你是“1900”,你会选择船下的世界吗?如果你不下船,不投入现实的洪流,现实又会给你一个什么样的回答呢?《海上钢琴师》的答案是:“1990”与他的世界一起幻灭。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