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创萌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7月。光阴荏苒,在团队发展壮大的六年时光中,成员们一起经历了创业过程的跌宕起伏,他们不惧挑战、厚积薄发,最终成就了创萌工作室从3个人到18个人的蜕变。如今,创萌工作室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由专职员工、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组成的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业团队。而团队的成员们也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爱好者,他们已经下定决心,力争成为“互联网+”浪潮中的弄潮儿。
创萌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在成立之初便获得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创业中心的大力支持,不仅在产品开发领域取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也赢得了很多合作伙伴们的信任。
2014年3月,工作室部分创始人员从工作岗位回归,依托工作室成立了成都加减法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分析、检索以及智能推荐。成立仅仅三个月之后,他们便开发了一款叫做“民声机器人”的手机APP,之后还完成了“车行广播”APP的开发,参与了由我校成都研究院完成的“成电先锋”APP的研发等,成为我校创业团队中的一颗“明星”。
创新萌芽的土壤
梦想成为和学长一样的创客
创萌工作室负责人杨毅是我校计算机学院的学生。2009年,成绩优异的他被保送到信息安全专业攻读研究生。在研究生阶段,“如何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成了他随时都在琢磨的问题。
将自己擅长的专业和创业结合起来,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次偶然的机会,杨毅看到了计算机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展示的部分创业成果。看到学院的“前辈”们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把这些事情的价值发掘出来,杨毅也特别想成为跟他们一样的人。
于是,杨毅立刻联系了几个同样拥有创业想法的朋友,建立了创萌工作室。杨毅说:“之所以叫‘创萌’,是因为这个团队一定要做到的就是‘创新’,‘萌’有‘萌芽’之意,预示着新的生命,也寄托了我们对工作室长远发展的期许。我们决心时刻坚持创新的精神,并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发展、成长。”
发展至今,创萌工作室已有18名成员,这些成员主要来自我校计算机、通信、电工等学院,在团队中,他们分别负责前端、后端、iOS和Android平台研发以及产品经理等工作。
团队成员巨迪说:“我加入创萌工作室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二是想做一个自己的APP,三是想接触和互联网相关的平台和产品。”加入工作室之前,巨迪难免有些心里没底,就事先咨询了一下导生。导生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她告诉我,创萌工作室技术实力很强,加入工作室肯定能收获很多东西。事实证明,我也确实在团队中学到了很多我想要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着自己的眼界。”
另一位团队成员张发成则是带着简历直接“闯关”,并和工作室负责人聊得十分投机,于是当即决定加入创萌工作室。张发成说:“我当时在学校的相关论坛上看到了关于工作室的介绍,对这个技术氛围十分浓郁的团队非常感兴趣。后来,我发现这个团队很适合我,我也能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创萌工作室,像巨迪和张发成这样慕名而来,主动争取加入的成员还有很多。创萌工作室能拥有如此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秘诀究竟何在?
团队负责人杨毅认为:“首先,创萌工作室成立的时间比较长,技术实力自然也非常强,在校内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次,我们对新加入的成员有一套专门的培训机制,结合他们的特长和兴趣,对这些新成员进行技术指导和实际操作演练,让他们能尽可能快地融入团队。不仅如此,我们在平时还承接很多实际的商业项目,这些项目能让大家在参与运作的过程中学到东西,并提升自己的能力。”
难舍创业
走入职场又回归校园
2010年,创萌工作室在学校创新创业中心的邀请下入驻学生活动中心。在这里,他们尝试了自己的第一个创业项目:邻居网。这是一个基于邻里关系的SNS项目,它搭建起了一个以用户所居住的小区为单位的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140字以内的迷你博客,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乐分享给同小区的邻居们,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看看大家都在做什么,并关注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
“‘远亲不如近邻。’但当今社会的邻里关系却越来越淡薄,因此我们想通过‘邻居网’来解决这个问题。该项目在立项研发了三个月之后正式投入市场,由于我们团队大部分成员只是对技术熟悉,对运营没有经验,所以市场反馈不是很好,再加上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老孟毕业了,所以项目就被暂时搁置了下来。”杨毅说,第一次做项目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成功,这也让创萌工作室陷入了短暂的纠结与彷徨。
在并不顺利的“邻居网”项目后,创萌工作室的成员们都在思考,到底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在校大学生做,大家又在哪个细分领域会更具优势?
“经过一番漫长的讨论沟通,大家一致认为:我们是学生,我们也最了解学生。所以我们将目光着眼于身边的同龄人,把产品与校园相结合,立项了Destkit应用软件。”杨毅介绍,Destkit是创萌工作室开发的一款校园手机APP,它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分享,能把学校最新的资讯和信息及时地展示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阅感兴趣的信息,考研、就业、英语等等模块通通都被囊括在了这款APP之中。
当时的创萌工作室计划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两所学校入手,逐步将Destkit的信息覆盖范围扩展到全国的各大高校。
“在Destkit项目完成了阶段性测试之后,我们就接触了一些风投机构,当时有一家风投机构基本确定将投入部分资金,让我们更好地完善这款应用,我们似乎也看到了项目发展的未来前景。”杨毅回忆到,“但当时我们需要向他们提供详细的运营数据,这个过程比较漫长,导致资金到位的速度也会变得很慢。”
这时,杨毅和其他几名团队成员都面临着毕业的问题。于是整个团队召开了一次会议,就Destkit应用项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整个团队的现状。大家认为,这款应用在推广方面仍然面临着一些团队目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和团队几名主要成员一致认为,我们在专业技术之外的其他领域还缺乏很多经验,应该在毕业之后到公司去看看,在实战中学到更多东西。但是,我们对创业这件事始终怀揣着梦想,因此我们想法也非常明确:去公司工作是暂时的,是为了今后更好地为创业这件事服务。”于是,杨毅和另一位团队成员屈浩分别去了京东和华为,开启了职场生涯。
在杨毅、屈浩离开了创萌工作室之后,工作室仍然在运转着。当时,计算机学院大三学生张迪接管起了团队的主要组织工作,带领还在学校的团队成员们继续在这个大集体里施展自己的灵感和才华,追逐大家共同的梦想。与此同时,杨毅、屈浩等暂时离开的成员也会抽空回到工作室跟大家分享交流自己在工作中的收获和经验。
2014年年初,杨毅和屈浩再次回到学校了解工作室的发展近况并与创新创业中心的老师一起探讨了国内尤其是成都地区的创业环境。
“很多投资人和大公司开始重视成都,成都天使投资人的数量也慢慢多了起来,创业气氛变得更加活跃了。成都的互联网产品、手机应用开发变得愈发成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把握的创业机遇。”
同时,杨毅和屈浩也无法割舍内心对于创业的执着追求。在创业梦想的召唤下,他们辞掉了手上待遇优厚的工作,再次回归母校,回归创业舞台。杨毅说:“我相信,这次我们一定可以做成一款真正具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
互联网+招聘
为农民工打造专属求职工具
在杨毅、屈浩等前期成员回归之后,创萌工作室的技术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同时也拥有空前的凝聚力,所有队员们都干劲十足。团队的核心成员们认为,如果把握好时机,创萌工作室一定能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大显身手。
从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趋势着眼,将互联网和中介行业相结合并做出自己的特色,可能会很有潜力。创萌工作室选择以农民工招聘求职作为切入点。
经过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后,他们发现,目前国内外的招聘网站和软件大多针对高端白领人士,没有任何一款软件视农民工为主要用户。同时,市面上现有的软件操作程序较为复杂,农民工群体操作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当前正值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用工企业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政府也一直很关注并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创萌工作室的成员们觉得,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发布招工信息的渠道有限;即使能发布,农民工群体也很难顺利获取到这些用工信息。但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农民工群体中使用智能手机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平时也会通过手机获取大量的信息。
杨毅表示:“我们可以架起一座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桥梁,让企业的招工信息及时传达到农民工手里,从而解决招工难、找工作难的‘两难问题’。”
有了这个明确的想法之后,创萌工作室便开始启动这款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这款产品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它是依托创萌工作室为班底的加减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后的第一个项目。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杨毅带领团队成员们对产品进行了更加专业的市场定位,也为这款产品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推广和发展规划。
“研发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兴奋,当时很想马上将产品呈现在大家眼前,所以整个团队的设计、研发、基础数据整理等工作同步开展。所有的人每天早上很早就来到工作室,然后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多,大家甚至还一起熬了两三个晚上的通宵。我们用自己的热情飞速推动着研发的进程。”团队成员张迪说,“本来预期研发会耗时一个月,结果我们在短短两周的时间内就完成了V1.0版本。”
开始试用这个应用的时候,所有人都很兴奋,大家一边体验,一边谈论着它的便捷性,以及未来的市场推广。
“通过这个项目的研发,所有人都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家都觉得只要我们团队在一起,就一定能做很多趣味性和实用性兼备的产品出来。”张迪说,“我们都在憧憬着大量用户使用这款应用的场景,这是我们团队最幸福的时刻。”
最终,创萌工作室将这款应用命名为“民声机器人”。
与其它类似的软件相比,“民声机器人”有着许多“独家”竞争优势。
首先,操作非常简便,利用聊天的方式实现工作的匹配,用户只需要跟软件进行简单的对话便可以找工作。从农民工群体的角度出发,这款“机器人”接入了语音识别技术,通过对着它说一些关键信息,即可匹配到相关的信息。
其次,“民声机器人”还会分析用户的动作、点击、收藏等相关信息,自动生成一套用户的基础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给用户推荐更加精确的信息。
此外,“民声机器人”还与手机定位功能相结合,可以为用户快速推荐附近的相关工作信息。同时企业可以对周边一定范围内的用户推送招工信息,实现定向快速的工作匹配。
这款应用在推出之后获得了四川省“苗子工程”的基金支持,还分别受到了时任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和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王建军的高度肯定。
杨毅说:“保障农民工就业始终是关乎民生的重大问题,我们的软件取名叫‘民声机器人’,就是想让农民工自己发声表达就业意愿,并通过与我们这款软件对话的方式,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从而真正为解决国家重视的民生问题贡献我们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借势“互联网+”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目前,创萌工作室正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的时代潮流,进一步研发更具创意并能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成功对接的产品。杨毅介绍,团队目前正在开发一款跟农业相关的APP,这个APP是一款将趣味性和商业性较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产品。
走在“互联网+”的发展道路上,创萌工作室得到了学校提供的广阔平台以及宝贵机会。“发展至今,学校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场地、部分创新基金,还为我们提供了部分开发设备、开发硬件的支持。不仅如此,学校还经常组织风投企业与我们这些创业团队对接,为我们梦想的实现提供了很多机会。”杨毅说,学校创新创业中心还经常组织各类创业讲座、创业经验分享会等活动,也着实打开了大家的创新思维,拓展了创业视野。
“团队要进一步发展壮大,我认为还需要更加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人才,人才是决定团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要在学校里吸引更多有理想、有热情、有技术的同学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与我们一同逐梦。其次是发展方向,创业需要的是在一个正确方向上不断地坚持和努力。如果在错误的方向上坚持,会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回顾创萌工作室创业至今的过程,杨毅说,在今后开发产品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确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当方向确定之后,能否很好地实现这个想法,就需要看团队的执行力,团队还要在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力争把创萌工作室打造成一支有着强大执行力的团队,很多的想法才有机会变为现实。除此之外,坚持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创业这件事不是一两天就能做成的,它需要所有的参与者长期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才能有结果。
“今年,我们工作室已经走到了第六个年头,我们会不忘初心,朝着我们的梦想继续前行。”杨毅说。
谈到团队的未来发展,团队成员屈浩表示:“我们会一直坚持服务外包与自主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发展道路。通过外包项目让更多的团队成员尽快地成长起来,为实现团队自主创新的最终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们会好好把握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契机,基于大数据分析和运用,研发更多的互联网产品。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团队一定能从电子科大的创业舞台上腾飞,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温馨提示:目前,创萌工作室正在进行招新,对创萌工作室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将自己的简历发送到hr@plusub.com。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