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观《铁血西迁》有感
文:聂海峰 来源:计算机学院 时间:2015-09-13 2955

  当军训的影子还未完全淡出我们视线时,话剧《铁血西迁》再一次将我们的满腔热情推向了高潮。 

  军训结束的第一个夜晚,我与几个同学相约一起观看在成电讲堂上演的革命话剧《铁血西迁》。一就坐,我就被银幕上的一份电报深深地吸引住,这份历史感深厚的电报讲述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故事的全貌。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七年的四川宜昌,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严峻的态势,而作为当时川地最后关口的宜昌面临着随时有可能被日军占领的风险。此时作为西南交通运输最高长官同时又是民生海运公司董事长的卢作孚,与中央军驻宜昌的胡司令员发生意见分歧,两人就是否沉船阻挡日军发生激烈冲突,言语间透露的是两人浓浓的爱国深情。卢作孚提出轮船作为国家最后的基础工业,要发挥起应尽作用,尽快地将物资送往重庆。他冒着可能被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誓死捍卫自己的想法,最终打动了胡司令,而后在蒋委员决定放弃汉口后,坚持不懈,最终成就一段佳话。

  对于第一次接触话剧的我来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卢作孚的扮演者的精彩表演,精准又富有生命力,牵动着整部剧的发展。那人物间的对话真实又生动,那表情与动作的完美结合,一下子便使在场的观众进入了故事,令我们身临其境,心绪也跟着起起落落,再加上配音的精准衔接,涌上心头的震撼长久不息。演员们用心在诠释每一个动作与神态,将爱国氛围一步步推入高潮,那感人的情节,那坚毅的面孔,那炽热的忠心,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那战士们的爱国之心,青年学生的义愤之心,船夫的无畏之心相互交合,共同谱写了一首经久不衰的爱国壮歌。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