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王大成院士与我校师生畅谈结构生物学
文:彭廷敏 图:彭廷敏 来源:医学院 时间:2015-10-20 8852

  10月16日,著名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大成到访医学院,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为我校师生带来题为“病原结构生物学——转化医学的分子基础”的学术讲座。医学院院长杨正林、副院长牟雁东,附属医院各部门负责人等到场聆听。

2.JPG

  王大成指出,蛋白质是当代生命活动的主要承载者,蛋白质以其独特的三维结构作为其行使生物功能的必要条件。它以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展现生命的舞动,是“生命的舞者”。因此,构建以蛋白质为基础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世界是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目标。

照片-2.JPG

  王大成还向大家介绍了结构生物学的研究现状。目前世界上精确制定的蛋白质结构总数超过五万,研究方法涉及X射线晶体学、核磁共振以及发展非常迅速的冷冻电子显微镜。现阶段,研究人员不仅仅是参与到正常生理的研究,同时还通过结构生物学参与到异常病理病原结构生物学研究中。

照片-3.JPG

  讲座中,王大成介绍了自己带领的科研团队在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示例。结合在“神经变性疾病AOAI蛋白质结构基础”领域的研究工作,他阐释到,“AOAI是由15种基因突变体导致此小脑失谐等疾病的重要元凶。通过研究DNA的突变机理,最后解析出一种名为APRATAXIN(APTX)的结构蛋白,成功修复了突变DNA单链损伤。”同时,他还提出“结核分支杆菌的泛耐药性的结构机理”,结构分支杆菌LD-转氨酶与美罗培南Menopeoem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了抗泛耐药性结核杆菌药物,这也为药学工作者提供了一条制药研发新思路。

  王大成表示,基因与疾病的关系,最终通过研究转化成了蛋白质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他勉励师生说,“生物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进行,结构与功能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同时也希望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携手同心,共同开创学术研究的新局面。”

  讲座结束后,王大成院士与杨正林及其他参会人员就结构生物学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交流,共同探讨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据了解,医学院定期组织不同形式的学术论坛或交流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国际国内知名专家来访并作主题报告,增加我校师生与高水平专家及研究团队的交流机会,为学生拓展学科知识提供平台,为学校和附属医院科研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相关链接:

  王大成,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次,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评为中科院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63”计划先进工作者,中科院杰出贡献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蛋白质的结构、功能与分子改造(蛋白质工程)研究。运用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方法研究一些重要蛋白质的三维结构及其与生物功能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可能的医药应用开展相关蛋白质工程研究。曾作为主要成员参加我国第一个蛋白质晶体结构——猪胰岛素晶体结构测定,成果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后发现长效胰岛素的结构机理,取得突出成绩;同时测定高分辨率糜蛋白酶原晶体结构,阐明酶原激活机理,作为基础性成果被引用至今。近期,他重点研究的是健康与疾病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包括Cul3介导的泛素连接酶复合物,一些动物病原菌致病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复合物,以及一系列芳香化合物微生物降解途径中的关键蛋白质/复合物。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