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冬天的记忆
文:李思扬 图:李思扬 来源:外国语学院 时间:2015-10-20 2823

  说起冬天,成都的冬天没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风只是轻轻吹来。成都的冬天树木依然是郁郁葱葱苍翠挺拔,若不是身穿过冬的衣服,想必会误以为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说的应该是北方的冬天——我的故乡“济宁”。

  说起北方的冬天,常常想起妈妈熬的红豆粥。红豆粥也称小豆粥,是以红豆为主要材料熬制而成的粥。明朝著名中医学家李时珍称红豆为“心之谷”,因为它是红色的,红色入心,能补心,有很高的药用和良好的保健作用。还记得妈妈将挑好的红豆、花生前一天晚上就浸泡在清水里,次日天还未亮,妈妈将浸泡淘洗好的红豆,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慢熬,渐渐的,红豆酥烂后特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这时候再往锅中加入花生、大米、小米继续小火慢慢熬。常常是我刚刚起床,红豆粥就熬好了,喝上一碗浮着细腻、黏稠“米油”的红豆粥,再吃一个妈妈亲手包的皮薄馅多、小巧玲珑香气四溢的猪肉小笼包,急匆匆赶往学校,寒风凛冽大雪纷纷的季节我也从来没有迟到过。

  馄饨是北方的传统小吃,在故乡上学时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晚自习归来后,馄饨是妈妈给我做的必备“点心”。我也曾跟妈妈学过包馄饨。妈妈将洗净后滤干水分切好的小香菇放入肉馅中,打入鸡蛋,加入少许酱油、香油和盐,调伴均匀。取一张馄饨皮平放于手心,用筷子夹取适量的肉馅放在馄饨皮中间稍靠下的位置,将馄饨皮的一边往上卷,将馄饨皮的两个角叠加在一起,捏紧,一个精致可口的馄饨就包好了。妈妈说:馄饨皮薄,久煮易烂,肉馅要包得少;煮馄饨时要等水开再下锅,馄饨一浮上锅面来就说明馄饨熟了。还记得北风呼啸,大地冰封的风雪夜,晚自习后回到家里,那青花瓷小碗里漂浮的小馄饨,有几滴香油和少许香葱,再来一块煎的焦黄油亮的薄薄的馒头片,“三九严寒”的季节也温暖如春,难忘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日子啊……

  地瓜,也叫“白薯”或“红薯”,北方叫地瓜,南方称呼为红薯。地瓜是山东出产尤其是济宁出产的好,所以卖地瓜的常吆喝“山东济宁的大地瓜”,以示“正宗”。在我的家乡济宁,每到冬天,空气中就漂浮着浓浓的烤地瓜的味道。街头巷口卖烤地瓜所用的炉子,几乎约定俗成地是用圆柱形的大汽油桶做成。上面开圆口,再做成盖子。炉膛里一般放两层箅子,都是用铁条做成的。下面的一屋将生地瓜烤熟,上面的一层中间留出空间,把烤熟的地瓜拿到这层箅子上保温。炉的下层是煤炉。因为地瓜本身含有比较高的糖分,既不用去皮切块,也不用放任何佐料或预备碗筷,只要洗净烤熟就可以吃,所以卖烤地瓜只要有一杆秤就可以开张,有的甚至连秤都不用,直接按地瓜的大小论价。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说:地瓜能补中、和血、暖胃、肥五脏。营养成分丰富,能使人长寿少疾,我们家乡人都爱吃。您可能不知道乾隆皇帝也爱吃烤地瓜。在中国历史上乾隆皇帝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为什么乾隆皇帝能长寿呢?听我们故乡的老人说就是因为乾隆皇帝天天吃烤地瓜。在故乡有个传说,说有一天,乾隆皇帝散步路过御膳房,一股甜香气味迎面扑来,十分诱人。乾隆走进去问:“是何种佳肴如此之香?”正在烤地瓜的太监见是皇上,忙叩头道:“启禀万岁,这是烤地瓜的气味。”并顺手呈上了一块烤好的地瓜。乾隆从太监手里接过烤地瓜,大口大口地吃,吃的那个香啊!吃完烤地瓜,乾隆皇帝连声夸赞说:“好吃的烤地瓜!功效胜人参!”就这样,乾隆皇帝一句话,这烤地瓜就变成了“土人参”。从此,乾隆皇帝天天都要吃一块烤地瓜,活了89岁,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而我现在在成都已经学习生活两年多了,每当秋风萧瑟的季节,站在阳台默默地眺望夜幕笼罩下的清水河校园,常常起北方寒冷的冬天,夜色寂静,月色蒙蒙,行人稀少,柔柔灯光下,晚自习放学回家的学子围拢在那热气腾腾的烤炉旁,那红皮黄瓤的、黄皮红心的热乎甜软的烤地瓜……那里也有我的身影,时光的背影如此悠悠,往日的岁月又涌上心头,寒冷的冬天,一块烫手的烤地瓜,带给我的是温暖,是幸福。满街飘香烤地瓜的味道,是记忆里故乡,冬天一道难忘的风景。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难忘故乡济宁的冬天,哪里有属于自己的记忆,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只要想到这些,我心里总是暖暖的。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