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读《红楼梦》记
文:杨耀明 来源:机电学院 时间:2015-10-26 3206

  吾于今年夏末再次读“红楼”,如遇故友,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细想来,无非是读到了些许的沧桑变幻,时事变迁罢了。时桂花初绽,整个校园涤荡在甜蜜的味道里。彼时有感而发,写了如下几行文字:

  苔花初绽香飘十里,乌云覆雨不知晨昏。

  青灯光冷好书一本,清水尚温醉了痴人。

  《红楼梦》乃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曹老先生惜墨如金,字字珠玑,后人研究甚多,归于“红学”,自己才疏学浅,将读书所得略列一二如下,与君共享。

  首先是经典人物塑造,曹老寥寥数笔,人物仿佛跃然纸上。于神态上,宝玉是“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风情,悉堆眼角”。王熙凤是:“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微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黛玉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宝钗则为:“唇不点而红,眉不点而翠,面若银盆,眼若水杏,人畏藏愚,安分随时,自己守拙”。

  其次是美的场景的描写,作者以贾政(宝玉父)试宝玉为引子,著者绘声绘色的描绘了大观园中的美景。进门见山上镜面白石一块,宝玉题词“曲径通幽”,“进入石洞,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炳灼,一代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见桥上有亭,宝玉名之曰:“沁芳”,题词一句是“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不仅如此其中还布局有农舍:“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铸就矮墙,墙头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烟霞一般”,名之曰:“稻香村”。大观园之蔚为大观可见一斑矣。

  还有对活动的描写也是趣味盎然,曹老先生描写的封建时代大观园里宝玉与群芳丰富的活动是令人惊异且向往的:大观园中众人因咏海棠花而起海棠诗社,宝玉与群芳定期相会,饮酒赋诗为趣,雅致非常;贾元春被选为贵妃,省亲(回家探亲)时气势恢宏,等级森严,元春虽为皇妃,却行不由己,最亲的人就在对面,可一颦一顾皆有规定礼数,令人哭笑不得;群芳打破常规,与宝玉夜里喝酒划拳,赋诗通宵,好生快活;裙钗于三月放风筝,姹紫嫣红的飘零在和煦春风里的每一只风筝,都象征了线那一端的少女的命运,他们欢笑着,雀跃着,全然不顾,正如生活中的我们;宝钗扑蝶,可爱动人;黛玉葬花,一抔黄土掩风流,难掩忧愁;宝黛二人花下共读西厢,情意绵绵;刘姥姥进大观园,笑料百出;宝玉,宝琴雪天披着红裘大衣皑皑白雪中半山摘取红梅……从这些描写中我看出了曹老先生对封建制度深刻的认识以及对人性的尊重。

  从故事的构建来看,这也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小说,故事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宝黛二人情投意合,却最终未能如愿,在王熙凤的调包计下,宝钗出闺成大礼,与宝玉成了亲,逼死了黛玉,宝玉也因此更加疯癫,这也是著者对命运天定的反抗,木石前盟并没有应验;荣国府后来因被人检举而获罪炒家,一夜之间树倒猢狲散,不可一世的能人王熙凤也凄惨的死去,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刻画得最为传神,在雪夜里,王熙凤将巧姐嘱托刘姥姥后在狱中凄惨死去,被两个衙役用草席裹了拖出去埋葬,音乐中回忆起了她以前的风光日子,画面交错,前后对比,十分讽刺,歌里唱的是她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

  正所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篷窗上……”,“论人世,终难定”。

  曾读“红楼”时,最欣赏黛玉,许是因为同情,又许是因为她是一个美的纯粹的文学形象,她说话机锋,心较比干多一窍,皆是因为保护自己的缘故,而她的诗清奇避世,“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①,“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令我痴迷。如今反而更喜欢薛宝钗,虽富贵而不显,有才情而守拙,为人大度,不计较过往,善良且对世事拿捏有度,若不是功利心太重就近乎完美了。人活一世,很多问题都要像宝钗一般看开些。

  总之《红楼梦》就是一本描写中国古代生活的捎带传奇色彩的一本书,也是一个荒诞的供读者加工的“美梦”,如芹溪云“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然其中沧海桑田,人情冷暖,每一次读都有不同况味。

  “我们读书人都有两辈子经验,一辈子是自己也许乏善可陈的一生,一辈子是贾宝玉与他的家人情人的大欢喜大悲哀大痴迷的一生!” 王蒙的这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愿你的心中也有一个美丽的大观园。

注:

   ①原著为“冷月葬诗魂”。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