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与哲理一起孤独终老
——《当尼采哭泣》影评
文:谢昕 来源:公管学院 时间:2015-11-15 2882

  “这会表示我放弃了我的使命,是时候分道扬镳了。”终于将眼泪释放出来的尼采拒绝了布雷尔的晚宴邀请,在相拥告别后,独自踏上了火车。这就是故事的结局——尼采重归于哲理的孤独。

  电影《当尼采哭泣》改编于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当代精神医学大师欧文·亚隆的一本心理推理小说《当尼采哭泣》,该小说曾获1992年the Commonwealth Club小说类金牌奖。对于这部电影,如果你希望看到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不起,你可能要失望了;如果你想要在电影中沐浴哲理的光芒,来吧,这里的每一处谈话都是哲思。

  “真理是由非信仰和怀疑论而来的,我们不能像婴儿一样抱着过去的奶嘴不放”,“我们一起创造了上帝,又一起杀死了他”。电影从尼采的演讲和与牧师的争辩开篇,以他内心的绝望为暗线,初恋情人罗·莎乐美为推动力,与布雷尔医生的相互治疗为主线,展示了尼采深邃的思想。

  电影中的布雷尔医生是欧洲最富盛名的医生,有着贤惠的妻子和几个儿女,是许多医生羡慕的对象。但是,他却深陷于对前一位病人波尔塔的爱恋中,对妻子冷漠,在出轨与对家庭的责任中摇摆不定,每天晚上都陷入噩梦的折磨中。一天,在罗·莎乐美“甚至能让马去下蛋”的让人难以拒绝的求助下,布雷尔同意以治疗尼采的偏头痛为名,暗中以自己新发现的“谈话疗法”治疗尼采内心的绝望。

  在一次次的谈话中,尼采与布雷尔结为好友,同时也发现了布雷尔沉迷肉欲的弊病,告诫他:“在舒适和真理面前做选择,如果你要享受内在生长的喜悦,就得准备受一些痛苦”,“必须学会对生命的每一刻说是,要热情,要有自由思考的精神,超越你的界限,请做一个超人。”最终,在尼采的帮助下,布雷尔直视自己的内心,成就了真正的自己,回归了家庭的幸福。

  而尼采,在发现自己与罗·莎乐美度过的一个又一个美丽的瞬间只不过是自己单方面的珍视,最终流下了眼泪:“我只是不想孤独地死去,我不想我的尸体循着恶臭被发现。曾有一会儿,罗为我减轻了恐惧,但那只是幻象,那只是幻象。”

  尼采究竟为何而哭?为了罗吗?不,尼采是为他的孤独而哭。他用伪装来掩饰孤独,装作不需要朋友的样子,装作强大的样子。可他不想自己的尸体“循着恶臭被发现”,他需要被理解,需要有人来理解他的哲思,理解他前瞻性的预言和思考,他不想像查拉图斯特拉一样,只是一个过早到来的哲学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孤独中去。

  罗·莎乐美的出现曾经将他拖出了这种孤独的恐惧,他这样形容罗:“罗,我的另一个大脑,我灵魂的伴侣”,罗也称他是“当世最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死亡会是世界的损失”。这是思想的惺惺相惜,是思想的相惜让尼采感受到神圣,感受到他与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神圣的瞬间”。可是这些最后还是破灭了,罗离开了他。无人理解的他最终还是归于孤独,只留下哲理,成为他的慰藉。

  尼采是一个不幸的天才。他的著作,他的哲学,是几个世纪都难以被超越的思想高峰,但是在他生时却无人理解。这种无人理解的苦痛,没有几个人能够承受,但是尼采却为此忍受了一生,最后与他的哲理一起孤独终老。为什么尼采要这么做?他也可以选择随波逐流。以他的才华,只要他愿意屈就世人的观念,他一定可以在生时得到极大的尊敬和声望。可是,他没有。

  面对拒绝接受他的思想的世界,尼采选择了孤独。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他也要坚持自己的哲学,坚持自己内心的查拉图斯特拉。这是大师的风骨,这份傲骨让他在无数个黑暗里只能独自前行,也正是这份铮铮傲骨,成就了他的后世流芳。

   在他逝世115年以后,我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致敬尼采,致敬他度过的每一个孤独的日子。倘若黑暗无边,但愿每一个人在心里都有一个查拉图斯特拉与之并肩。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