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他“任性”地选择“4+1”的大学时光,不断试错,完成一次次“通关”;他倾心《美丽心灵》男主角的故事,尝试用博弈论进行学术研究,收获颇丰;他作为文质彬彬的学人,“跨界”创业,不惧风险,勇于拓展。
他是陈彦,人生中不断“自寻”挑战,并在挑战中奋力奔跑。在信息研究的世界里,他跑出了一条美丽的彩虹线。陈彦相信,“让能力更加strong,让简历更加strong,在挑战的暴风雨中,青春绽放别样的精彩!”
“自寻”挑战
“4+1”的大学时光,“三手准备”不断试错
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到硕士研究生申请到香港科技大学,再到留学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陈彦辗转两岸,再远渡重洋。
陈彦就读的每一所学校都是国内外“盛产学霸”的顶尖大学,但他却不觉得自己有多“学霸”。面对硕博研究生阶段成绩单上满GPA的“如山铁证”,他把这些学生时代的好成绩归功于在大陆读本科时候打下的基础:“在香港和美国读书的时候,大陆学生或者中国留学生的数学基础更扎实,普遍更加勤奋,GPA就会比较高。”
虽然一直从事信息行业的研究,但陈彦自己在本科时代的“信息”却在时间这一高损耗性介质的传输下受到了一定的“衰减”,很多“久远”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但是存留下来的,都曾经是让陈彦在科学道路上拾级而上的坚实阶梯。
陈彦读本科的时候,中科大有一项“大学生研究计划”,倡导本科生走近科研。大三的陈彦进入实验室,跟着导师学习图像处理的相关技术。他们第一次谈话就很投机。后来,陈彦开玩笑地问过导师,自己成绩不是最优,当初是怎么被选入团队的?导师卖了个关子:“第一感觉。”陈彦后来为人师后,回想这段经历,更加感谢导师的信任,他还不忘记“自黑”:“反正不是因为颜值。”
2004年,陈彦大学毕业;而他前往香港科技大学读研却是在2005年9月。这一年,陈彦做了什么呢?
事实上,在做毕业意向选择时,陈彦犹豫了,出国、读研还是就业?既然不能决定,又都行得通,陈彦决定都试试。他开始了无比忙碌的“三手准备”,一边继续学习专业课为读研打基础,一边修改简历奔走面试,一边思考着出国申请的推荐信。
一场硬仗下来,陈彦不仅拿到了华为、中兴炙手可热的企业offer,还获得了中科大的保送直博生资格,又收到了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访问邀请。
微软的邀请让陈彦动心了。经过再三权衡,他放弃了高薪的就业机会,以及同样难得的直博机会,选择了微软亚洲研究院3个月的访学。这段时间的学习让他领略到了学术研究的魅力,并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会议论文。
访学结束后,陈彦接受了放弃直博的代价——准备考研。2004年的下半年陈彦重返研究室,“闭关”考研。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他收到了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录取通知。次年,陈彦赴香港开始攻读硕士。
笑迎“美式”挑战
潜心“博弈论”获“优博 ” “跨界”创业历练全局眼光
在香港的学习,让陈彦有了新的不满足感。他感到,学的东西越多,自己希望探索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于是萌生了出国的念头,希望去美国见识更加前沿的科技。现在国内外信息领域多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已经不相上下,而当时的陈彦认为,“美国的很多科研我们也能做到,但是我们没有想到。”
有了新的梦想,陈彦在学业和研究上下了更大的功夫,最终获得了马里兰大学ECE系Ray Liu教授的青睐。2007年,陈彦正式踏进马里兰大学的校门,开始攻读博士。
陈彦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博弈论(Game theory)。这一门曾经因为电影《美丽心灵》而被大众熟知的学科,其创始人约翰·纳什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陈彦对纳什教授有一种特别的敬重感,他曾经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参加学术会议,期间特意去纳什教授生前办公的地方合影留念。
陈彦的博士毕业论文《Multimedia Social Networks: Game Theoretic Modeling and Equilibrium Analysis》获得了马里兰大学ECE系2011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奖。该论文就是运用博弈论分析多媒体社交网络背后人物关系之间的利害,“比如说微信,技术层面上,我们可以分享、评论、聊天,但是社交层面上,这些言论与评价会产生什么样的效应与结果,我们做的就是综合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和事作出模型分析。”
陈彦在马里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留在ECE系攻读博士后,同时也帮助自己的导师Ray Liu指导博士生。陈彦经常要帮学生们修改论文,有的时候改动幅度太大,甚至相当于把一篇论文重写一遍。他在论文修改中也有自己的心得,“不是说怎样才能让审稿人眼前一亮,首先要做的,是不能让文章在第一眼就被pass。细节处理不好,很容易被当作一份draft而不是成稿。”细微之处能反映作者的态度,是为发论文而发论文,还是为了学术成果的真正得到推广与认同?这是具有强烈学术精神的陈彦所关注的。
2013年,Ray Liu教授决定开创一家自己的公司——美国原点无线公司。陈彦是创始成员,担任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创业,这也是陈彦面对的新挑战。
在美国原点无线公司,陈彦学着把眼光从10年后收回到现下,“做理论研究、做学术我们要想到的是10年后的事情,而做实业、办公司我们就是要立足当下的情况。”学术成果不会过时,10年、20年、30年之后,总会找到应用的点;而技术应用不一样,少有人愿意为一项10年后前途未卜的技术投资。
陈彦的视野虽然在时间纵轴上收回来,但在空间横向上却需要更加高远。与公司职员不同,创业者需要关注的是整个公司的全局,陈彦和老师Ray Liu都负责的是公司的技术支持,不仅仅只研究某个方面。无线网络的背后是更多更复杂的系统协调,技术与科学之外是不能忽略的利益权衡与大局统筹。
拥抱新挑战
青春作伴好还乡 回国“创业”正当时
在美国8年,陈彦已是美国原点无线公司首席技术专家、美国马里兰大学兼职研究员。他在多媒体网络、信号处理和无线通信、及信息安全的算法研究和相关应用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陈彦在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45篇为IEEE顶级期刊,包括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JCR 1区)、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JCR 1区)、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JCR 1区,CCF A类)、 IEEE Trans. on Image Processing(JCR 2区,CCF A类)等。根据Google Scholar统计,所发表的论文已被引用800余次。拥有美国专利(含申请中)12项(其中5项获授权、3项已转让)。获2013年国际通信旗舰会议(IEEE GLOBECOM)最佳论文奖、2010年中国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马里兰大学电子工程系2010年未来教职员奖学金(Future Faculty Fellow)以及2011年优秀博士论文荣誉奖。他还是IEEE高级会员,担任多个IEEE国际会议技术程序委员、及多个国际著名期刊和会议审稿人。
尽管在美国的事业前途光明,陈彦还是准备回国了。曾兵教授的邀请是他拥抱新挑战的主要原因。
陈彦早在香港求学时期就已认识曾兵教授。曾兵斯时在香港科技大学工作,是陈彦所在教研室的一位负责人。两人在学术上的交流已有十年,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后来,曾兵来到电子科大工作,团队不断壮大。他向陈彦发出了邀请。
“这其实要下很大的决心”,陈彦想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发展,还有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决定回国效力。他加盟电子科大,并获校“百人计划”支持。回国后,他很感慨,“还是回到自己的祖国更加有归属感。”
陈彦现在走在校园里,经常被路人搭讪问路:“同学,你知道第二教学楼怎么走吗?”陈彦对成电的环境还不太熟悉,因此他常常只能遗憾地说自己也不清楚路线,但是他很开心被问路,自己已被当作成电的一员,“很enjoy这种感觉。”
在成电开始新的事业,陈彦的心中涌动着激情。他坚定着内心的信念:“让自己更加strong,拥抱新挑战。”成电,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地方。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