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1月18日下午,创新创业学院“创客学堂”第三期在清水河校区开讲。“鹰眼”室内精准定位项目创始人朱晓章、“聘宝”项目联合创始人刘玥与师生们分享了如何以“匠人心态”打磨好创新产品的经验和体会。
“鹰眼”和“聘宝”这两个通过创新技术驱动成长的成都本土项目在今年第三季度分别获得了近千万的融资。两位创业者认为,获得融资或者打开市场都是结果,但创新创业的起点是要以一种“匠人心态”去认真打磨好技术和产品形态,而且要结合用户的需求去协同创新,这样项目才能真正获得市场和投资者的认可。
朱晓章2014年从我校电子工程学院博士毕业后,留校成为一名青年教师,但博士毕业前一个月报名参加的一次创业大赛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朱晓章说,“鹰眼”室内精准定位技术是从自己读研时候就跟着导师一块在实验室里攻关的一项技术,博士快毕业时正好遇上“中电熠星创业大赛”,就拿着这项技术去参赛。让他没想到的是,“鹰眼”项目在熠星创业大赛上受青睐的程度远超预期,成为众多投资者眼中的“香馍馍”。众多创业导师和投资人也帮助朱晓章厘清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路径和市场方向,甚至梳理好了团队结构。用他的话来说,“创业已是箭在弦上的状态”。
“鹰眼”项目的技术创新点是可在三维空间实现厘米级的定位,让此前对市场接触不多的朱晓章意外的是,“鹰眼”技术虽然得到了认可,但真正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将产品再转化为用户所亟需的商品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他认为,一款好的创新产品必须要有过硬的技术、足够的壁垒、直接的需求、充足的市场容量和合理的产业生态。只有通过技术领先才能够建立起技术壁垒和商业壁垒,让竞争者无法在短期内进行技术复制和“弯道超车”。而将技术转化为产品,还要将产品功能和市场需求进行对接,市场需求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而是要在大胆进行功能假设后,跟客户进行反复沟通,真正让技术应用契合用户需求,才能将“看不见”的技术变成“用得上”的商品。他举例说,“鹰眼”也是跟不同客户反复沟通后发现,监狱是当下最契合使用该技术的场合。“同时,产品的市场需求不能只是极少部分人的需求,这样设计出的产品才能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此外,朱晓章认为构建产业生态非常重要。创新不能单打独斗,要通过协同上下游供应链共同创新并实现价值,创造出基于新技术的产业生态,这样就能实现创新产品的规模经济,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最后,朱晓章讲到,为了做好产品,他一直秉持着“梦想、信心、行动、协作、传播、共赢”这12个字。他进一步解释说,对一个好的创业者而言,既要做梦,也要思考;要对自己的产品一直保持充沛的信心;行动是对梦想的执着和坚持;协作和共赢是指与合伙人、投资者、员工、上下游供应链合作者一起协作分工,一同创造价值,共同分享利益。此外,既要通过将价值观和想法传播给员工形成团队凝聚力,也要传播给投资人和社会,形成广泛认可。
刘玥在分享中介绍到,“聘宝”的出现是因为公司另一位合伙人方园在阿里巴巴工作时,发现每当招聘的时候,很多IT巨头收到的简历很多,但是能跟岗位真正匹配的人很少,企业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基于这样“不匹配”的市场“痛点”,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他们创造出了一款互联网人才精准招聘产品。但是,从“找到方向”到“变成产品”,刘玥和方园一共花了两年的时间进行技术攻关。比如为了提高岗位需求和人才特征匹配的精准度,“聘宝”专门做了一个“知识图谱”,通过机器使语义相关的词汇间进行岗位和人才特征间的“精准匹配”,按照匹配程度高低进行应聘者排序,让企业能够更加高效地通过数据“挖掘”到合适的人才,而不是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筛查简历上。刘玥告诉大家,在打磨这样的产品时,自己怀疑过、困惑过,遇到过资金短缺,也遇到过招不到团队人才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项目合伙人一直相信,这样的技术和产品可以让招聘变得更高效、更便捷、更美好,团队就坚持去做好这款产品,最终获得了市场的认同。
创新创业学院大四学生叶承卓在课后表示,自己之前一直琢磨的一个“时间银行”项目本来已经“寿终正寝”,但自己却“心有不甘”,这堂课的内容让人恍然大悟,发现原来是产品形态和商品模式出了问题,项目也缺乏扎实的技术基础和原理论证,“下一步我还是要尽可能多地完善自身知识储备和提升技能,为打磨好下一个‘创新产品’做好准备。”学院另一名大三学生许茂林认为,从两位老师的经验分享中能够学到很多技术导向型企业的发展模式,对自己未来的创业之路有很大帮助。他还表示,创业者要明白创新创业不是“一朝致富”或“一夜成名”的事情,必须要积极学习那些以前没有接触过甚至讨厌的一些知识,不断地更新知识库,拓宽眼界,把自己打造成一名“通才”。
本期“创客学堂”受到人民网、中新社、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四川在线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的报道和关注。
相关链接:
电子科大“创客学堂”是由今年9月25日新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针对大学生“创客”研究发起的创新创业品牌课程。该系列课程邀请著名投资人、智库专家、知名创业公司创始人、相关研究机构学者以及法律、人力资源等相关领域专家,通过对创新创业本质的研究,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从思维方法、商业模式、产品形成、互联网+、大数据、宏观经济、市场拓展、团队建设、发展路径等多个角度为大学生系统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与经验,培养大学生“创客”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创业。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