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人生的脚步太匆忙,以至于很多人都来不及静下心来想一想:人生竟然可以从国学中汲取智慧。最近,在电子科大沙河校区听了厦门大学周昌乐教授的讲座,让人感悟颇多:我们之所以没有感受到国学的魅力,只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尝试去了解国学。
有的人觉得,“国学”是另一种形式的“心灵鸡汤”,不仅不会为人们带来智慧,反而会让人在心灵的安慰中自欺欺人、自我麻醉;也有的人认为,现代化的社会需要现代化的意识,因此,国学只能是一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精神“文物”,是应该灭绝的“恐龙”;更有人无知地说:国学不就是风水、算命以及气功吗?
如果这样看待国学,那么,永远都体会不到国学的意义,也根本不会从国学当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相当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好的遗产,也有坏的因子。但我们不能只盯着“和氏璧”的一点瑕疵,就武断地说:这只是一块丑石!
周昌乐教授在讲座中认为,国学的核心是经学,经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去其糟粕之后,剩下的便是“圣学”——国学的精华便是“圣学”。圣学在先秦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思想内容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庸》、《易传》、《孟子》和《大学》之中。它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最核心的内容。
在圣学中,最核心的人物是孔子。董仲舒评价说:“天不生仲尼,万古无常也。”孔子建立了圣学体系,随后其孙孔杰承袭了孔子的思想,写下了《中庸》。后来,一些儒家学者把孔子对《易经》的思想加以发扬光大,写下《易传》。再往后推,“亚圣”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与“圣学”中的“躬亲民”一脉相承。儒学与老庄之道合起来,就是“圣学之道”。
圣学有“三道”,即“知道”“达道”“行道”。有大胸怀者,无不是“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圣学”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反映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反映在天道体验的终极感悟之中,反映在艺术境界的内在灵性之中,而这些正是现代科学所缺乏的、无法涉足的,也是根本上无法解决的问题。
由此看来,“圣学”往小里看,是一个人追求自我修养的门径;往大里看,是对世界、对社会的一种认识体系。周昌乐教授说,“中华圣学博大精深,可以在易学思想里体悟万物之理,在中庸思想里感悟求其放心,在仁学思想里体会爱民济世的情怀。一旦参悟了中华圣学之精妙,便拥有了豁达率性之真,宽厚仁慈之善、历久弥新之美。”此言得之!
许多人在接触国学的时候,总是抱着“致用”的态度,想借助国学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这一点并无不可,当年于丹在“百家讲坛”中把国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十分火爆,无疑已经说明,如果把国学讲清楚,听众是完全能够在国学与自己的生活之间建立联系的。但如果把国学的价值仅限于此,那就太大材小用了。把“圣学”当做“鸡汤”的人,只能从中获得“鸡汤”的价值,怎么能够体会到的国学中的大智慧、大格局呢?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