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海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民国女子之美
文:苟悦文 来源:原电子工程学院 时间:2015-12-16 3277

  法国女学者西蒙·波伏娃曾经说过,“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被造就的,是被整个社会文明的整体所造就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言人,民国女子的高度,庶几可以代表民国的高度。

  在民国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语境里,她们那些情趣各异的神态,那些活泼生动的灵魂,那些对生命的探索、对自由解放的追求,那些对社会的宣告、对自身性别意识的强调,都成为我们后人追忆那个时代历史的凭借。从《民国女子》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应是属于那个时代的筋骨。

一、风里的岁月

  民国女子的风情主要集中在名媛、女作家和明星,我们现在对她们的认知主要来自《良友》等民国时尚杂志的封面摄影、书籍及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她们也许并非有着显赫的家世或优越的家庭背景,有些名媛可能只是出身职员或知识分子家庭,她们的美在于她们的言谈举止具有难以言传的风情。

  民国的女人身上具有内敛的性感、前卫的知性、得体的时髦,这些特征很有分寸地统一在她们身上。不论是颇具胆识、协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软禁的名妓小凤仙、抢救国宝无偿捐献书画名迹的山水画家潘素,还是独具慧眼引领一方潮流的黄慧兰、才华横溢光芒万丈的影星阮玲玉,抑或是才艺全面的林徽因,她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性别觉醒意识和独特的个性气质,开始拥有自己的主见和人生,表达了生动活泼的生命之光、人性之美。

  在“半截文人”胡兰成眼里,民国女子就是那个山河岁月里的“临水照花人”。这其中自然包括那个传奇般的女子——张爱玲。张爱玲写的不仅仅是小说,更是那个时代。她用自己的神来之笔写下了旧时代女子苍凉的命运,写下了那个社会的林林总总。她的《秧歌》暗指了群众被迫的笑脸、假装的幸福,揭示了政治高压下农民扭曲了的灵魂。就连身为男子的胡兰成也说:“我是从爱玲才晓得了汉民族的壮阔无私,活泼喜乐,中华民国到底可以从时代的巫魇走了出来。”

  民国女子作家群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次大的突破。无论是她们对内审视自身所挖掘的深度,还是对外向社会抵抗呐喊的程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追求自由解放的,还有一个女子不得不提,此人即是末代皇妃文绣。看不惯溥仪投靠日本、对溥仪失去最后的幻想、以及内心对自由的深切渴望,使得这个女子最终冲破世俗的禁锢、封建礼教的枷锁,飞去心之所往。离开了心头的那片雾霾,在北平一所私立学校教授国文与国画的那段时光也成为了文绣最愉快平和的日子。

二、时代的筋骨

  民国的那些女子,无疑是一群优质偶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那个时代的精神环境是息息相关的。二十世纪初期的西风东渐,以及紧随其后的“新文化运动”,使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震荡,在某种程度上恰恰契合了这种精神风貌的发展。特别是发端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所引发的重要思想成果之一便是人的“发现”与“解放”,而独具代表性的又是女子的“发现”与“解放”。

  1927年,政府倡导“天乳运动”,反对女子束胸。追求思想解放的新潮女性纷纷扔掉束奶帕,向“冬烘”先生叫板。风气开放、思想开明的女子开始琢磨提升女性形象,成为知性、感性、风情的新女性。这时,阮玲玉这样的电影女明星们再次成为时尚体验的先行者,她们身体力行试穿乳罩,起到了极大的偶像作用,为民国时期的衣着时尚又注入了活力。

  民国的女子,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女子都更要有筋骨。她们有着超乎时代的先觉思想,感应着潮流的方向,自始至终追求着个人与国家的自由与解放。她们有的不仅仅是对开明思想的接纳发挥,更有身为民族一份子的责任感知。

  被称作“民族之妻”的关露,无疑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女性。身为中共秘密党员,为了完成党交给自己的任务,她背了数十年的“汉奸”骂名都不曾为自己辩解。同事朋友的侧目而视,有意疏远所剩不多的朋友,这些对于一个女子来说该是极大痛苦与煎熬,然而这位美丽的女子坚持了下来,那时的关露激情澎湃,面对日寇的侵略,她大声疾呼:“宁为祖国战斗死,不做民族未亡人。”“换得江山春色好,丹心不怯断头台”该是她一生的写照。

  一代女子,承担的竟是一个时代的筋骨。

三、今日明月照何人

  回顾那个时代,那些女子身边的男人几乎全是中国社会的精英。其实有时候女人美不美,和男人也是有一定的关系。在这样的娱乐时代和电影男性群体中,哪会产生名媛气质的女星?从未听说过民国女星跟很多男人潜规则,她们最多是跟某一个男人非婚同居,但即使是这样也是讲感情的,甚至要比我们今天的知识分子和高级白领还懂男女情感。民国名媛的出色者如徐悲鸿前妻蒋碧微,与张道藩后半生非婚同居,但看看他们写的爱情回忆,真是要叹服蒋碧微这样参透人性、悟透爱情真义的名媛不会再有了,也要慨叹我们的爱情只是在模仿好莱坞电影、欧洲文艺小说、日剧韩剧甚至卡通片中幼男幼女的儿童爱情。

  此外,如果将民国女星与今天的女星比较,民国女星有一种新女性的风情,今天的女星则更多表现出类似秦淮河的风尘感。如网上盛传的“中国四千年第一美女”之流,美则美矣,却少了一种精神,少了那样的筋骨,因此可以说名其实并不符实。

  站在并不遥远的今天,回望那个时代,回望那一群女子,它、她们与我们仍息息相关。明月悬挂于浩瀚之空,留给我们的该是多少的回忆与思考。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