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微固学院硕士研究生王骥:人生无界 追梦无限
文:雷阳雪 唐中华 图:王骥 来源: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时间:2016-01-05 7380

  第一次见到王骥是在9月的新生入学典礼上,他代表老生致辞。出场前,主持人给了他好几个头衔:新闻传媒中心创始人之一,荣获国奖的学霸,各类比赛中的佼佼者。可当他走上台时,却云淡风轻地将所有荣誉一笔带过,开始认真地讲诉他的研究生生活,与大家分享经验,讨论理想。这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明朗认真、沉着坚定的大男孩。

  时隔两月,王骥以被采访者的身份,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怎么会想到采访我呢?比我厉害的人太多了。”这是他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我们回忆着收集的资料,将他的各种奖项又数了一遍。可他却微微摇头,笑着说:“名次奖项都没什么可说的,我们聊点实在的吧。”

王骥.jpg

微固新传 用心传递

  我们聊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微固新传”的创建史。而王骥,则是“微固新传”的创始人之一。

  “微固新传”全称为微固新闻传媒中心,如今已经成为微固学院重要的宣传阵地。微信公众号“微观固事”,几乎每次都荣登学院公众号传播指数排行榜的榜首。因为“微固新传”的影响,很多学院也纷纷效仿,成立了自己的新闻传媒中心,校园网络文化更加繁荣起来。

  说起“微固新传”创建之初,王骥回忆道:“其实‘微固新传’的成立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当时正是微博和微信风靡的时候,学院也希望能打造自己的网络文化平台,开辟新的网络宣传窗口。那时候,辅导员赵强找到他,让他和宣传部的人一起做一个学院官方的微信公众号。“我对微信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也想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所以就接下了。”王骥说道。他还告诉我们,做事就要多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因为兴趣会让人变得主动,有了这种主动性,做出的东西才会越来越好。如今的微观固事,也的确越做越好,推送内容不仅丰富有趣,形式也多种多样,订阅人数和阅读量,都在不断增长。

  提到微观固事如今的功绩,王骥免不了有些小兴奋,他说刚开始做微观固事的时候,对推送内容的质量要求很高,又因为人手有限,原创作品少,所以推送的频率并不高。“那时候微观固事一周只做两期,而且只有经过我们反复挑选的文章,才能发表。”他的话,让人联想到了“微固新传”的宣传语——微固新传,用心传递。基于这样的初心,他所带领的“新传”,才有了如今的影响。

  尽管如此,王骥对新传的要求也从未放低,甚至毫不客气地指出了它的缺点。“‘新传’现在做得还算好,可仍然有些局限。”他看着我们,认真地说道,“我希望把微观固事当成一个工具就好。接下来要做的,是利用这个工具去传达自己的思想,去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形式不是最重要的,内容才是。”他说这话的时候,思路清晰,目光坚定,仿佛又回到了新生典礼上那个让人眼前一亮的大男孩。

独立思考 科研有为

  “华大九天杯”大学生集成电路设计大赛二等奖、芯原电路设计大赛二等奖、井冈山全国大学生实践活动一等奖、多个项目的学术负责人——这些标签,也许对王骥来说,可以随意抛开,但却足以证明他三年的科研生涯,绝不单薄无趣。我们要聊的第二段故事,就是外人眼中的“学霸王骥科研获奖史”。

  当我们问及他在科研上为什么这样厉害时,这个自信而健谈的男孩竟露出了些许腼腆。他轻轻地敲着面前装水的纸杯,想了想说:“我反思自己没什么兴趣,只有做好一件事之后的成就感能给我带来实在的快乐,而这也是继续做事的动力。”他做过很多项目,也参加过不少比赛。想必随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被克服,这种动力的积累也越来越多。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积累,他才有十足的底气站在台前,坐在我们面前。

  可王骥却告诉我们,曾经的他也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新生典礼上他就说过,刚去教研室的时候,他有很多不懂的地方,然而老师和师兄都很忙,不可能手把手地带他。所以一有时间,他就细细地观察老师和师兄,琢磨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他们使用的一些辅助工具,然后私下里自己钻研学习,此所谓“偷师学艺”。现在再次回想,他特别感谢带他的师兄。“我本科的时候算不上勤奋,保研也是一波三折,说来很纠结的,”他扒了扒头发,咧嘴一笑,“不过保上以后,我很快就进教研室了,带我的师兄也没有因为我是菜鸟就看轻我,反倒让我独立承担了很多东西,这种锻炼很难得。”有了这种锻炼经历,王骥在后来的项目工作中,更愿意独立地思考和探索。他说,只有经过独立地思考和探索,才能真正学到东西,也能帮助自己得到更多机会。

44ba073511090a249c6e63847b3dc2d0.jpg

未来之路 梦想相随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的王骥,会选择继续深造,将来成为科研界的一颗新星。但王骥却选择毕业以后走出校门,去外面的世界闯荡。读博也曾在他考虑之中,但机缘巧合之下,他得到了去上海一家创业公司实习的机会,并最终签约。在那里,他认识了另外一群好玩又厉害的人。这也是他要向我们讲诉的第三段故事。

  在王骥实习并签约的公司中,让他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位他称之为黄老师的长者。这位黄老师康奈尔大学毕业,在美国一家知名半导体公司工作了20多年,现在正和公司的人一起创业。王骥提到他时,言语中满是敬意:“他气质儒雅,待人谦和有礼,和他聊天特别舒服。当时我问他读博好还是工作好,他说,那你要比较在哪里学到的东西更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要看谁会带你,有贵人相助才是幸运。”他所实习的创业公司,创始人大都出自大公司,其他员工也藏龙卧虎,人虽不多,但整个公司的气氛很好。“我喜欢公司的气氛,也喜欢公司里带我的前辈,所以选择了这里。”这就是他最终签下这家公司的理由,简单干脆。

  尽管如此,对很多科大学子而言,bat三巨头或者华为、网易此类的大公司,才是他们的目标,毕竟大公司的管理更规范,牛人也很多。可就在我们疑惑时,王骥说道:“选择一个地方还是看这个地方是不是最适合的,是不是你最喜欢的。我还是愿意跟小公司一起闯闯。”如此随性随心的他,跟当初同意做微观固事的他一模一样,自己的兴趣和想法永远是先导。

  工作已经定好,他的工作规划也很自然地被我们问道。王骥说,他以前对经管专业很向往,也曾立志成为一名管理者。那时候有人觉得,接受了几年的工科教育,最后却做了不是工科的工作,一切从头再来,不划算。但王骥却认为,不同学科之间肯定有相通的东西,我们接受教育,不仅是学知识,更要学方法,学思维。好的方法和思维,可以应用到很多地方,而工科务实认真的态度和系统化思维,是很多工作需要的。人最怕的就是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框架里,不去发掘未知的可能性。

  出于对经管的喜爱,他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包括大热的《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不过最让他爱不释手的则是《穷查理宝典》,这本书已经被他翻了很多遍,而且越看越觉得有意思,采访中他反复提到,让我们有时间去看看这本书。提到读书,王骥还有很多其他的心得。他说自己看书很杂,不管是经典小说,人物传记,还是时评杂志,都会看一看。“什么都看,感觉都很有意思,以前还有女生推荐我看《何以笙箫默》,”他喝下杯子里的最后一口水,边摇头边笑,“哎,不太懂你们女生喜欢些什么。”我们也被他逗乐了,开玩笑说何以琛是国民男神,男生自然不懂。

  可是现在的王骥,却并不急于成为一名管理者。他认真地告诉我们,现在的他,作为即将走进社会的新人,更希望做一些实在的工作,并且希望自己设计的产品能让更多的人用到。在那之后,再成为一个管理者也不迟。关于想法的转变,他三言两语便道尽关键,然而赤子诚心,可见一斑。

  采访结束的时候,我们向他要生活照,他又扒了扒头发,笑嘻嘻地说:“好吧,能见人的就那两张,到时候发给你们就是了。”然后便与我们礼貌告别。当时的我们,也不清楚他口中“能见人的照片”到底是怎样。但我们知道,这样一个人,一定比他最帅的照片更立体,更耀眼。

  后记:新生典礼上初识王骥,只觉得他的身上有校园小说标配学霸的气质,光彩照人。然而当我们真的走近他时,却发现这个男生并不喜欢用一些标签来标榜自己。采访过程中,我们无意间聊到上海的房价物价,开玩笑问他如何规划房贷车贷,却没想到他言辞之间,竟不带半分对未来生活的无奈与世故,所思所想,全然是自己所专注的事。他过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不为外物所动;他用比同龄人更纯粹、更高远的目光眺望未来。而那样的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聆听。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