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会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科技工作会】杨仕文:努力追求科研的“顶天”与“立地”
文:杨仕文 图:王晓刚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1-10 8172

  2015年科技工作会使我深有感触。自从2005年回到学校工作以来,我经历了学校的“十一五”和“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发展的全过程。通过这两个五年计划的前后对比,我深刻感受到这几年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

  一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我校取得的突出成绩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包括科技经费总量达48亿元、荣获国家级科技奖8项、发表SCI论文7400多篇,国家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多个先进学科平台建设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其中很多成果在“十一五”是难以想象的。

  在此期间,在学校、电工学院以及我们“电磁辐射与散射”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我个人的学术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先后取得了国家杰青、长江特聘等学术荣誉,特别值得高兴的是在国内外同行中取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QQ图片20160107155629.jpg  另一方面,正如杨晓波副校长在工作报告中所分析的:面临全球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新形势,我校科技工作存在学科结构发展亟待加强、基础研究能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亟待提升、科研同质化现象严重等问题。

  学校层面的类似问题,在我个人及团队也有一定的体现,如科研方向窄、重大重点项目少、国家奖等高水平科研成果少等。为此,我们有必要在“十三五”开局之初好好梳理一下过去科研成果的“得”与“失”,从而为“十三五”的发展谋篇布局、找准着力点。我个人认为,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要进一步凝练方向。在这次开幕大会上,李言荣校长要求我们在面向国际科学前沿的基础研究方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防科研方面、面向国民经济发展的成果转化方面做“三个一流”科研。我们所研究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是一门工程实用性很强的传统学科,如今它虽然没有像一些新兴学科那样五彩缤纷,但它是国防与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元素。

  曾今有一段时间我也在想:如何才能在电磁场与微波领域开展如新兴学科一般“高大上”的研究方向呢?我很赞同一位国际同行的观点:无论哪个领域,只要它存在,就一定有它的基础科学问题与工程问题。

  因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努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使科学研究做到“顶天”、使工程研究做到“立地”。“顶天”是指走在基础创新的最前沿;“立地”就是科研成果要能成功转化、能切实服务于国防与国民经济发展。只要我们在自己的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领域努力追求“顶天”与“立地”,就能够达到一流科研的目的。

  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从越来越难以实现的实际工程挑战中提炼科学问题、巧妙地解决科学问题。以我们天线方向为例,该方向与新材料、新应用等的跨学科结合,将产生很多新的创新机遇。我们已经有一些小的方向(如四维天线阵)可以做到国际一流甚至领先,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让它“立地”,回归到工程应用的实处。

  第二,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015年,我们团队的科研经费首次突破2000万元,接近2500万元。这是我们长期积累良好的科研声誉、很多企业主动与我们开展合作的结果,也是我们艰苦努力奋斗的结果,取得这样的成绩非常不易,完成起来也非常辛苦。因此,我建议团队在“十三五”期间要仔细筛选一下项目来源,主动放弃一些不能为标志性成果产生贡献的“鸡肋”项目;同时,将有限的精力集中投入到面向“三个一流”的科研项目当中。当然,我也建议学校在科研管理制度改革、科研考核等方面做出适当调整,从“量”的考核升华为“质”的考核,使我们能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做我们想做的“真科研”。

  第三,要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挑大梁。青年教师将是下一阶段竞争的主体,在“十三五”期间要积极培养、锻炼他们挑大梁。以我们团队为例,我们既有基础研究做得相当好的青年才俊,又有擅于承担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国防科研项目的青年骨干,还有几位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例如,我们团队的朱晓章和欧阳骏老师,在两届中国电科熠星创新创意大赛中代表我校闯入决赛,并获得了巨额融资。因此,我们团队完全具有做“三个一流”科研的人才条件。但如何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发展,培养他们在“十三五”期间更上一个层次,将是我们团队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