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5年12月,32岁的程钰间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从14年前考入电子科技大学懵懂青涩的毛头小伙子,到今天头顶国家级杰出人才光环,这位年轻的80后教授,用勤奋和汗水在成电舞台上书写着自己的人生梦想。
名师护航 一路“破格”
27岁博士毕业,28岁破格晋升为副教授,30岁破格晋升为博导,31岁破格晋升为教授。过去四年里,他还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四川省青年科技基金“杰青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电子科技大学“百人计划”等。
面对众多纷至沓来的荣誉,程钰间宠辱不惊。他说,要感谢这一路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特别是自己的两位导师。
时间回溯到2005年,那个选秀风潮席卷全国的夏天。当万千少男少女执着于“明星梦”时,程钰间怀揣着“科学梦”从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电磁场与微波通信专业毕业,被保送至东南大学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走上了他为期5年的硕博筑梦路。
程钰间到东南大学后,等待他的是两位“大牛”导师:一位是专业造诣极强的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973”计划首席科学家洪伟,一位是学术敏感度极高的加拿大两院院士吴柯。与两位IEEE Fellow相识,让这位初出茅庐的80后学术新人感到幸运至极。
吴柯教授常年在国外,洪伟教授学术工作繁忙,程钰间并没有多少时间跟随在两位导师身边,这让他感到有些茫然。他开始试图自己寻找方向,执着的信念使得前行的方向日渐明朗。
本世纪初,吴柯教授率先提出了基片集成电路(SIC)的全新概念,在这样一个全新领域,程钰间终于找到了自己闪光的价值。与洪伟教授商量后,他们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用基片集成技术去做多波束天线。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师生的默契合作,一系列关于基片集成电路和天线的论文、发明专利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程钰间的博士论文《基片集成波导多波束阵列天线的研究》被评为2012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相遇狮城 面授机宜
2012年,应新加坡国立大学郭永新教授的邀请,程钰间在这座花园城市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生活,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研究员。短短一年时间,他在IEEE Trans.上发表了4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美丽的狮城到处充满着偶然,时刻给人以惊喜。在程钰间工作的办公楼对面,恰巧有一位同样来自母校电工学院的青年人陈益凯。此时,程钰间已经获得了“全国优博”,而陈益凯也在为2013年的全国优博评选做准备。一有时间,陈益凯就向程钰间取经求教,而程钰间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你只需要专注于一点,把自己的优势体现出来就好了。”程钰间建议陈益凯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如果你专注于学术,那你就尽量多发一些高档次的论文,让大家能一目了然地看到你的研究成果。”陈益凯对程师兄的这席话一直记忆犹新。
“到底是填报在影响因子高但口碑不太好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还是填报在影响因子不高口碑却很好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学术成果的填报上,程钰间也给了陈益凯很好的建议。陈益凯听取师兄的经验之谈,在自己的材料里填写了后一类论文,因为“口碑是日积月累积攒起来的,更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程钰间将自己获得全国优博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师弟,陈益凯也不负众望,凭借过硬的学术功底入选2013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两位80后成电青年,因此结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
追逐梦想 全心育人
在别人的眼里,程钰间的生活很单调,因为他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在程钰间的眼里,他认为自己的生活很丰富,“我乐在其中,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程钰间主要从事微波、天线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他认为,无线系统小型化、更高频率的发展趋势等对其核心部件——天线提出了新要求。针对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天线需要实现三维立体到平面集成的结构突破;针对更高频率的发展趋势,需要实现毫米波频段的平面集成天线。针对毫米波平面集成天线效率低、带宽窄问题,他提出了高效宽带平面馈线模型;针对毫米波频段波束扫描成本高问题,他提出了平面集成波束成形结构;针对毫米波平面集成天线方向图综合、极化控制难问题,他提出了平面阵列天线辐射特性调控方法……
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些难题一一化解,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刊物上。近年来,程钰间先后在SCI发表论文41篇,含IEEE Transactions18篇、Proceedings of the IEEE特邀论文和IEEE Antennas and Propagation Magazine封面论文。此外,程钰间还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共25项,并且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研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子课题、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等多项科研项目。
程钰间在学术界声名鹊起,他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吸引了IT巨头华为公司的关注,双方进行了很好的合作:其研究的平板天线应用于该公司的便携式先进微波系统中,所采用的赋形技术满足了欧洲天线模板的标准,并作为概念新品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参展。因为该设备显著地降低了现有微波点对点通信前端的重量、体积和成本,因而备受关注。
“凡事就是要拼尽全力,做到极致,力争最好。同样做一件事情,为什么别人能攀登高峰,而你却停留在低谷,究其原因终归是你做得不够好。”程钰间将恩师洪伟教授的这一理念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也用来教导自己的学生。
程钰间说,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讲台上的程钰间更多的是像一位兄长,他在上好《高等电磁场理论》等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同时,还担任了电工学院和格拉斯哥学院多个本科生班的班导师。他牢记教师教书育人的天职,努力将自己科研探索的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
“我提供你想要的所有,飞多高就凭你自己。”程钰间经常对学生如是说。他尽心尽力助推学生成长成才,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拓国际视野。他指导的研究生毕业时几乎都发表了SCI论文,2012级硕士研究生吴杰还获得了2014 IEEE亚太天线传播会议学生论文奖。
“当时在会上,是我的导师洪伟教授为吴杰颁奖。”程钰间回忆道。他看到导师眼里的肯定和期许,自己前行的脚步充满了力量。
程钰间说,自己还是个新人,要走的路还很长,希望在成电谱写更加绚烂的无悔人生,从成电展翅高飞。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