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怎么看?怎么干?2016年党政工作研讨会结束后,学校各单位纷纷结合会议精神研讨布置2016年和“十三五”重点工作,力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近日,学校新闻中心采访校内部分单位负责人,邀请他们畅谈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下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元顺教授的专访。
学校党政工作研讨会后,结合会议精神和计算机学院的实际情况、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发展思考,学院领导班子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发展理念。我们深入研究如何在实施国家和学校的“十三五”规划和推进“双一流”的背景下,实现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为学校做出更大贡献;如何在大力推进“一校一带”发展战略中大有所为,推动战略落地实现。
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由多个世界一流学科来支撑;而一流的学科必然要有一流的人才。人才始终是最重要的力量,其中既包括非常优秀的师资,也包括能力素质一流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发挥能力和优势,如何让还未臻完美的人成长为一流的人才?这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采用世界一流并且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模式,发挥人才的创新源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
“独特”的计算机学科在“三个模块”的流转中相辅相成
推进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应看到学科本身具有的独特性。计算机学科不像数学、物理、化学等是纯粹的科学,也不是只偏向于工程应用。它是把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科技成果转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有在这样“一条龙”的过程中科学流转,才能实现科研可持续性的创新发展。
根据情况分析,我们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科研分为三个模块来制定工作计划:
第一个模块是基础研究,就是计算机科学研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比如算法、建模、量子计算、复杂性网络等。在这一部分,计算机学院要求老师们追求具备高学术水平的卓越科研和成果,比如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在顶级会议作学术报告,积极争取高被引的论文和学者。比如2015年,计算机学院一年中就发表了22篇高水平论文(特指JCR排名一区和CCF排名A类的论文),比以往历年的总和还多,所以计算机学科的国际排名从2015年初进入全球1%以后节节攀升,每隔2个月ESI公布一次的排名情况为9.4‰、7.6‰、5.8‰、4.7‰直到最近一期的4.5‰。
第二个模块是基础应用研究,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去解决国家的重大和急需的问题。要面向某一科技领域,真正突破国家的科技瓶颈或者解决重要的科技问题;要积极融入国家“十三五”规划,承担有影响力的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级的科技成果奖励。目前,国家科技规划革新,更要求科技界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比如,国家在信息领域的“十三五”规划只有八个大项目,包括高性能计算、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宽带通信与新型网络、光子集成与新型器件、类人智能与智能硬件、自然交互与虚拟现实和网络空间安全。我们一定要努力争取,积极参与甚至牵头重大项目。只有真正参与重大问题研究,并结合我们的科技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才能获得国家级的成果和荣誉。
第三个模块是应用研究,要结合我们的技术实力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需求,形成产品,产生经济效益。这个模块与前两个模块的不同在于,更强调“综合实力”而不仅是“优势特色”,更体现“短板理论”而不是“长板效应”,这是本质的区别。在前两个模块中,如果有一个难点实现突破或超越,打破理论窠臼或解决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就算成功;但在第三个模块,需要更加全面,更加综合的效应。对于一个产品而言,用户除了关心产品的特色和优势以外,最致命的是“最短的一块板”,也就是用户无法忍受的产品缺陷。产品是不是全球技术最牛,是不是从从0.2秒提升到0.1秒,对用户来说意义不大;反而是产品外观、用户体验、方便易用等更加重要。我记得苹果有一款手机上市没多久很快就下市了,并非科技含量不高,仅仅是发热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影响用户感受。这款手机迅速被升级换代的产品取代了。结合学校“一校一带”发展战略,我们要面向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更应该在第三个模块发力,在成果转化方面实现长足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把前面的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更要重视“短板”,做出综合水平高的产品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的这三个模块虽有区别更有联系,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体现在:
一是,基础研究与基础应用研究紧密相关。比如,某一个算法非常快,就可以用它来解决国家超算中心的调度问题。我们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国家的重大问题。
二是,从第二个模块到第三个模块,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这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比如,一个调度算法很优异,能解决国家重大问题,获得国家奖,但不能把算法直接给普通老百姓,这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可以在技术的基础上形成高科技产品,比如由平台支撑的手机服务、智能健康手环等。
三是,应用研究反过来又积极推动着基础研究的发展。在实际应用过程当中,许多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遇到瓶颈,瓶颈的突破会实现产业的飞跃。现代制造业遇到的瓶颈是什么呢?工业4.0已然兴起,而中国的制造业仍然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在这个科技瓶颈下,如何从低端的制造跃升为高端的制造?中国的制造业不是产能不足,而是产能过剩,同时又无法释放巨大的能量,满足中国那么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解决制造业的瓶颈,需要科技工作者回到最基础的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然后再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要实现应用研究对基础研究的“反哺”,必须要亲身在第一线,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比如,美国的微软研究院、贝尔实验室都对产品应用中丰富的基础问题保持巨大的兴趣,包括谷歌研究院做出的无人驾驶汽车,也是这样的体现。他们身在产业界,面向用户,知道问题在哪里,并把问题第一时间返回给实验室,实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的研发,这是一个整体的科技产业链。对于学院也一样,如何整合链接好这三个环节,而不是割裂的甚至于单打独斗的,对于形成可持续性的创新科研至关重要。
一流人才是一流学科的基础
在分析学科和科研的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计算机学院人才的发展。学院现有190多位员工,其中包括130多位专任教师。每位老师专长不同,兴趣点不一样,应找准自己的定位,努力成为某一方向的世界一流人才。“追求一流”是我们坚定的目标,在任何一个模块成为“二流”都是没有希望的,不会被关注的。
我们需要“追求一流”的管理机制、激励政策和良好氛围,让老师们共同努力,向目标迈进。对于不同定位的人才要有不同的激励政策。以着力于第三个模块的人才为例,他也许在科技研究或技术研发上做得不多,但实现了集成,形成了很棒很新的产品。这是不是创新呢?当然是创新。已故的苹果公司总裁乔布斯开创了智能手机之先河。不过,我们打开苹果手机一看,苹果手机的哪一个零件是苹果公司自己做的呢?从芯片到屏幕玻璃都是“拿来”的。这并不妨碍苹果的智能手机引领革命性的创新。因此,我们针对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人才,一定要积极肯定他们的创新和贡献,有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前,学校、学院针对前两类人才的奖励是很明晰的,比如,发高水平论文,拿国家奖等。现在,尤其是在大力推进“一校一带”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更要鼓励第三类人才做出成果,合理地出台评估体系和激励政策,认可这一类人才的自身价值。不同类型的人才都应当获得足够的尊重、保障、支持和服务,心无旁骛地追求一流,这就是我们学院努力的方向。
最近几年,在“人才强校”战略支持下,学院引进了很多有国际一流大学背景的优秀人才,他们在学科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不过,“落地”的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中100%的效果。所以,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觉得学院除了要做好“内培外引”的人才工作,还要必须加上“再内培”这一环节,否则本来是一流人才引进到这个环境就变成二流了、同流了、甚至不入流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积极引导人才来校后找准自己的定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真正把世界一流人才汇聚起来发挥作用。
“世界一流”的实现之路上需要不断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在US News的最新一次排名中,我校的计算机学科是全世界第67名。要在US News和ESI排名中实现更大的提升,就要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与世界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学紧密合作。我们鼓励老师们积极走出去,不仅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发出声音,更要在有影响力的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学院也不断创造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比如把国际有影响力的会议、学术交流甚至国际学会的分委会引到我们电子科大举办和落户。
对于学生的培养,我们非常明确,一定要培养精英的人才,世界一流的人才。计算机学院每年的本科毕业生四五百人,研究生毕业三四百人。遗憾的是,在这么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中,行业领袖人才很少,在985高校任教的也不多。我们在反思,学院虽然培养了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但精英人才、顶尖人才的培养不足,要有所突破。
针对人才培养的定位和目前的短板,我们正着力做三方面的探索:
一是,配合学校筹备“互联网+”教学计划,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精英人才的一类,比如一个既懂计算机又懂金融的人,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中很容易成为业界领头羊。现在,计算机学院、电工学院、通信学院、经管学院、政管学院共同参与“互联网+”教学计划。我们共同设计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积极培养复合型精英人才。
二是,推进URP计划,培养拔尖人才。我们及早发现科研人才的苗子,让他们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那么,这些学生在研究生毕业时,就已经做了六年科研,相当于博士的研究期。我们希望通过提供良好的环境、充足的养料,培养出更多的科技精英。
三是,引导学生“走出去引进来”。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留学计划,让学生走出国门,开拓视野,为以后到一流大学深造打基础。同时,我们吸引优秀海外学子来电子科大计算机学院学习,与我们的学生交流。“走出去”和“引进来”是相辅相成的。
我相信,当我们汇聚数量级的世界一流人才,形成世界一流的方向,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就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当多个世界一流学科聚力,就能推进电子科技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