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梦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启梦成电】李立英:芳菲人生的“智慧之道”
——记校“学术新人奖”获得者、自动化学院李立英副教授
文:黄土地 高雨辰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6-03-30 10922

  李立英的办公室在自动化研究所里,浅灰色的玻璃围了三面,“勾勒”出一个小小的空间。这是她非常喜爱的地方,与研究所里的同学们在一起,随时可以交流。

  过耳的中长发自然地披着,简约风格的眼镜,合时宜的淡妆,有一种工科女生独有的清新,很像一个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李立英微微笑着透出知性美,声音温柔。对学生记者们的采访还有一点局促,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接受采访,有点不习惯。

  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已是智能电网研究工作方向的新秀。近5年发表了包括4篇IEEE transaction期刊在内的12篇论文,她的代表论文发表在JCR分区二区期刊上,其在认知无线电资源分配方向上做出了引人瞩目的工作,发表论文被同领域的研究论文多次引用,在2014年和2015年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

01.png

灼灼其华:永远把自己当“新人”

  电子科技大学每年都会评选“学术新人奖”,旨在奖励具有创新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教师。在2015年的“学术新人”选拔中,李立英脱颖而出。

  获得了这一荣誉后的李立英,认为这不是荣耀,而是激励。“我和真正的学术牛人还差很远,怕自己担不起这么大的称赞。”真诚的话语里透露出一个知识分子骨子里的谦逊。

  “我每天的工作状态其实很简单,没有做工程项目,课程教学也不多。”李立英的大多数时间都在研究所里,看论文,思考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和研究生交流。“我很享受这种沉浸在研究和思考中的状态,很安静。”她说。

  李立英与科学的“缘分”从2001年开始。那年她进入电子科大自动化学院学习,完成本硕博的“三级跳”。读博期间被公派到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进行联合培养。

  “当初选择来电子科大读工科,部分源于父母的心愿,但是最后留在学校继续搞研究,完全是我本人的意愿。”李立英笑着回忆,她坦言对学术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加深。“很多人会觉得每天看文章、搞研究很枯燥,但是我就觉得很适应,很愉快。”李立英享受着她的学术生活。

  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也让李立英感受到推动学术进步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她说,学术理论是超前于产业技术的,也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之本。国家和学校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这给沉下心来做科研的老师提供了更好的外部环境。李立英相信,在这样的氛围中,会有更多更好的基础科研浮出水面,并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

  仔细算来,今年已是李立英来校的第15个年头,她的研究方向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能量有效性研究,变为如今的智能电网方向;身份也从本科生变为了副教授。始终不变的,是她对于学术研究的那一份单纯与谦逊。李立英愿意永远秉持“新人”的态度,这让她始终保有初心,并能走得更远。

踏雪寻梅:专注就会有结果

  2015年3月,好消息传来,“四川省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自动化技术工程实验室”获批。这个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依托,联合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共同申报的省重点实验室,正是李立英所在的团队(自动化研究所)的结晶,李立英为此做出了贡献。

  能源对于产业经济的发展不言而喻,能源的开发和分配成为一个紧扣时代脉搏的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李立英从事的智能电网研究,就是能源时代的重要课题。她深深地意识到,我国能源的“矛盾性”——资源与分布需求正好反向。“相当大比重的煤炭、水能和风能资源分布在西部、北部地区,而更多的能源需求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

  这种矛盾现状给资源分配设置了难题,但也给予了国内智能电网研究者研究拓展的空间。“我们要通过智能分配的方式对全国范围的能源进行优化配置,改变资源与需求分布不平衡的现状。”李立英对此很有信心。

  “智能电网并不高冷,其实和人们的生活很相关,很接地气。”李立英谈起了“智能电网”服务下的“高科技生活”,“智能电网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用户可以远程控制用电设备的开关。”通过手机在办公室打开家里的热水器或者空调,让人一回家就能享受舒适;在考虑电网和用户收益的情况下,智能控制电动汽车和电网的双向充放电……“总之要让电网可靠、安全、经济、高效,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李立英说。

  如果说智能电网是生机盎然的新枝,那么它吸收营养的根系是自动化学科。“这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二战时期,世界科技界对于自动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且成体系。”李立英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现在很多研究领域都是基于自动化基础。”她现在从事的智能电网,以前做过的信号处理、优化控制等方向都在自动化领域获得能量和滋养。“如今中国的通信和自动化水平迅速提高,电子科大也达到了国内的一流水平,这是很值得骄傲的。”

  当别人羡慕她的高水平论文成果时,李立英说:“我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所擅长的事情,我擅长的就是搞科研写文章,有的老师在做工程项目上成果丰硕,有的在教学上很有心得,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专心地做好我能做好的事。”

幽兰清芬:做好人生的“智能管理”

  学术研究会给于人一些人生的智慧启迪。李立英记得,读博期间,她的研究方向是通信系统的资源分配,主要是通过实验解决用户的各行其道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那时,她把资源比作一条公路,如何让公路上的轿车、火车、公共汽车和谐运作是每天要思考的问题。现在,李立英虽然改变了研究方向,但是她依旧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她渐渐地发现生活也是一条道路,有的路段是留给家人通行的,有的路段是留给事业通行的,有的路段留给朋友,有的留给梦想,有的留给追忆。“我们需要给自己的人生做好‘智能优化’,才能让人生路畅通无阻。”

  在美国期间,李立英和她的导师、同学关系融洽;在为人师后,她和学生相处也很愉快,经常沟通交流……与人和谐相处,并予人愉快和幸福,这得益于李立英对自己的经营。一个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决定了生活回报她的姿态。

  “双商”高的李立英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她讲授的课中包括一门以matlab为工具进行信号模拟的上机实验课。因为器材的原因,很多时候不能保证每个人一台电脑。李立英鼓励大家分组,相互商量,相互协调。她发现,在一个组中,当其中一人操作时,其他人并没有事不关己的样子,大家非常热心地配合,相互帮助。这样的场景让李立英很欣慰。

  心中充满正能量的李立英用心上好每一门课。她说:“我们的控制系统绝大多数都是负反馈,这样系统才能及时调整趋于稳定。而生活这项系统,更多的需要正反馈,幸福来自于我们相互传递的正能量。”

  对于生活,李立英说自己也是个摸索者,但是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状态。一家三口的温馨和远离闹市的宁静,给了她潜心学术的环境,也给了她静观风景的心境。

  总结这些年与同学们的接触交流,她希望同学们遇到问题,首先一定要自己动手去解决。勇于探索是每一个搞学术研究的人所必备的特点。等待别人的结果,只会使自己丧失思考的能力。一步一步来,成功有时候就来自一次勇敢的尝试。

  李立英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她身上散发出的从事科技工作的女性的严谨、谦虚、理性的气质,这也是像她这样的知识分子的标签。

  时代总是在朝着多元化发展,但总需要一批人去沉淀繁华,静心学术,抱着最朴实的科学精神去研究,铁马冰河、波澜不惊,就像李立英那样。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