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诞生于2010年的经管学院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创新创业工作坊(简称MEE工作坊),是经管学院“管理-电子工程复合培养实验班”中重要的培养环节。
多年来,MEE工作坊作为经管学院“技术+管理”复合人才培养的试验田,培养出了罗超、高阳、罗永遥、许剑华、史鹏、王兆祎、李志远、徐迹等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并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二等奖,省级校级电子设计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
今天,让我们走进MEE工作坊,走近这群“工作坊人”的奋斗故事。
接过接力棒,开拓新局面
置身于移动互联正掀起的惊涛骇浪孕育着新时代的商业革命的时代,MEE工作坊负责人敏锐地意识到,此前一直在电子设计方面颇有建树的MEE,也应该培养起来自己的互联网力量。2014年,MEE工作坊经历负责人“换血”——2013级学生曲源和曾茂林正式成为工作坊的负责人,这也是工作坊历史上第一次交由大二学生负责。正式交接后,曲源和曾茂林深知工作坊需要改变,这是一个难关也是一个挑战,压在他们肩头的责任重大。
曲源在回忆的时候,依然非常清晰的记得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卫生。认真打理了工作坊后,几个大二的成员坐下来,讨论着工作坊的未来。而决定工作坊未来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招新。为了激发大一新生对于技术的认识和兴趣,他们决定通过举办比赛——“MEE杯”,为工作坊吸纳新鲜血液。整个比赛的详细规划仅用了五天,被曲源笑称为“工作坊效率”。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同时也为了吸纳更多的新鲜血液,“MEE杯”参赛人员范围从经管学院新生拓展到全校同学,吸引了大批优秀同学参加,从中也涌现出了日后工作坊的中流砥柱。
自主管理,初露锋芒
在MEE工作坊的管理制度中有这样两段话:
“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学生的自主性非常重要。”
工作坊是“一个兴趣为主的组织,除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以外,工作和学习都按照你的兴趣来,学长们只会对你的发展提出参考性的意见。”
对于新进入工作坊的同学,两位负责人采取了自主管理的方式,在提供培训帮助的同时,并不干预每个人所做的工作。两位负责人也以身作则,带领工作坊人员,在各个比赛中得到了傲人成绩。在假期中,大家也没有停歇,纷纷参与各种活动——或是企业实习,或是出国交流。在这一年,工作坊硕果累累。申请四项SRT项目,其中两项SRT项目成功结题;申请计算机学院“银杏黄”项目一项;共四人入选信息安全竞赛及电子设计竞赛校队;一人入选创业学院;参与的项目高达19项,其中14项完成。在比赛方面,曲源、曾茂林获得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国家三等奖;杨继豪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二等奖;曲源、曾茂林、陈翊文参与的“天眼”项目团队,获得中国西部创星计划铜奖;陈翊文获得“京信杯”电子设计大赛二等奖;曲源、甘雨、曾茂林合通力合作获得第九届巡线机器人大赛优胜奖;刘翔宇获得启航杯电子设计大赛优胜奖。
工作坊最终出色地完成了“信息技术专业素质和经济管理才能兼备”的目标。
面临转型,注重人才培养
随着两位负责人升入大三以及大一新生的加入,工作坊即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也将面临新的挑战。为了将工作坊继续传承下去,两位负责人大胆尝试改变,工作坊逐渐形成了“大三负责,大二分管,大一参与”的结构。随着组织结构改动的同时,人才培养的模式也进行了相应调整。
针对大一的新成员,以介绍基础知识为主,使他们夯实理论知识架构,为下一步打下坚实基础。大二成员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不同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并带领大一的同学们了解MEE。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选出部分适合的比赛或项目,让大家参与进来锻炼自己。例如有:MEE杯、巡线机器人大赛、 微芯杯、京信杯、电子设计省赛/国赛、ACM、信安竞赛等。
通过组织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调整,MEE作为一个完全自我管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平台,力求做到让每一个人在工作坊的传承中,在夯实技术基础的同时,能够站在管理的高度看问题,真正做到技术与管理相结合。
不可或缺的工作坊
MEE工作坊,为每位加入的成员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锻炼机会。工作坊负责人曲源表示,工作坊先是将他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今又带给他一种新的工作状态,努力做好每一件事情,尝试就有收获,这种状态不仅让他过得忙碌充实,也让他学会站在管理的高度上纵观全局。在工作坊这种相对自由的氛围中,所有成员都在不同方向上各有建树,在学习、工作和比赛中,得到了全方位的素质提升。
如今,MEE工作坊在院内以及整个学校的影响力都在不断的扩大,俨然成为了经管学院一个不可或缺的组织。它的存在和壮大,也象征着经管学院的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孜孜不倦的追求,并且成果斐然地越走越远——MEE是经管学院在全校创新创业实践领域发出的声音。
曲源对于工作坊的未来满怀希望。“只要MEE工作坊这个平台一直存在,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优秀学子从这个平台涌现出来,工作坊就有它存在的意义。”他笑着说,“我们工作坊的核心,是兴趣,是自由。维系所有成员的,是他们对创新创业满怀热忱,只要有人对此依然怀有热情,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工作坊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编辑:李思扬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