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学术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微固学院博士生周雄在集成电路顶级会议VLSI上发表论文
文:集成系统实验室 来源: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 时间:2016-04-25 39560

  近日,电子科大在医疗集成电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集成系统实验室博士生周雄的论文“A wearable ear-EEG recording system based on dry-contact active electrodes”(基于有源干电极技术的可穿戴外耳道脑电采集系统)成功入选2016年第30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会议(Symposium on VLSI Circuits)。周雄为该文第一作者,李强教授为通讯作者,电子科技大学为第一作者共同单位和通讯单位。VLSI是集成电路领域最重要的四大会议(依序为ISSCC、VLSI、ESSCIRC、CICC)之一,水平仅次于被誉为“芯片奥林匹克”的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这是我校首次在VLSI会议发表论文。

VLSI新闻稿图片.jpg

  现有的生理电信号采集性能极大受限于前端电极的阻抗特性,需要采用导电凝胶等耦合剂才能实现较好的信噪比与共模抑制,无法长期舒适佩戴,这是医疗电子可穿戴化的关键技术难题。项目组经过长达近三年的持续研究,提出了基于有源电极的系统方案与IC设计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输入阻抗高达18G欧姆的模拟前端芯片。在阻抗、噪声、共模抑制等核心指标上超过了目前公认为最好的IMEC芯片方案。同时,该论文首次演示了使用干电极在外耳道采集脑电信号的可行性,全程无创且不使用凝胶。这是集成电路技术在生物信号采集领域的重要突破,也是我校医电融合发展策略的一次成功尝试。

  周雄是我校英才班首届毕业生和我校首级直博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尤其是超低电压模拟IC与医疗IC。在此次发表VLSI首篇论文之前,周雄曾代表我校首次在ISSCC-SRP宣读研究成果;作为第一作者于2012年发表了我校首篇定制集成电路会议CICC论文;作为第二作者于2014年发表了我校首篇欧洲固态电路会议ESSCIRC论文(第一作者为硕士生乔志亮),在集成电路领域最重要的四大会议中持续取得首次突破。其0.15V超低电压ADC设计曾获得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 STGA奖,研究成果申请美国专利一项。曾入选“成电十大新闻人物”。

  同时,实验室博士生刘超(同为我校英才班首届毕业生和首级直博生)在射频IC设计领域,设计实现了国内首款X波段与Ka波段的硅基全集成相控阵收发机。相关成果发表于欧洲固态电路会议ESSCIRC(2015)、IEEE微波理论与技术期刊TMTT(2016)等高水平会议和期刊。其中在TMTT发表的论文在2016年3月的下载量排名第六。

  微固学院集成系统实验室(Integrated Systems Lab)发源于通信学院李广军教授团队的集成电路小组,由李强教授负责。主要研究方向为模拟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尤其是超低压与低功耗技术、模数转换器、生物医疗IC与SoC等。近年来,实验室持续并有成效地开展了高水平研究,在集成电路领域四大顶尖会议中的VLSI(2016)、ESSCIRC(2014, 2015)与CICC(2012)均取得了我校首篇论文的突破。2015年获得我校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首个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实验室研究生两次获得“芯片奥林匹克”ISSCC-STGA奖(周雄,2012;吕立山,2016),一次获得国际电路与系统会议(ISCAS)STS奖(汪肖阳,2014)。李强教授担任国际固态电路会议(ISSCC,“芯片奥林匹克”)SRP委员会委员与分会主席,并入选2015年度青年长江学者。


相关链接:

  VLSI会议程序:http://vlsisymposium.org/program/

  TMTT论文:http://ieeexplore.ieee.org/xpl/articleDetails.jsp?tp=&arnumber=7358169&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