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刘盛纲:扎根成都六十年 毕生奉献“太赫兹”
文:成都日报赵子君 图:新闻中心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4-29 8753

  编者按:2016年4月29日出版的“成都日报创刊60周年特刊”特43版,以“扎根成都六十年 毕生奉献‘太赫兹’”为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大教授刘盛纲献身科研的奋斗历程,全文如下:

QQ图片20160429175220.png

  时代先锋的力量

  刘盛纲,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MIT电磁科学院院士、IEEE Life Fellow。他在微波电子学、相对论电子学、电子回旋脉塞、自由电子激光等离子体物理学、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等领域作出了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原创性或奠基性成果,为国际特别是我国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于2003年荣获国际K.J.Button奖,是我国首位荣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1956年,他踏进了成都这块发展的热土,投身于成都的建设潮流之中。也正是他来到成都的那一年,本报发出了第一声啼哭,开启了与成都同成长的步伐,成为这个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历经60年风雨后的今天,让我们静静倾听在蓉生活整整60年的刘盛纲院士讲述他记忆里的故事,细看蓉城当年的模样,品评岁月在人世间走过的每分每秒。

  人物寄语

  我希望成都能够对高校的发展更加重视。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人才是发展的关键。高校是人才成长的主要阵地,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同时,在不断培养人才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本土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研究制定政策,保障成都发展“软实力”。

                                ——刘盛纲

  “成都就是我永远的故乡”

  1955年,国家在执行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在全国建设156项重点工程,中央确定以成都为中心建设西南无线电工业基地。1956年1月,在成都东郊电子工业区(现电子科技大学沙河校区)的一片稻田里,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开工建设。1956年8月,华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交通大学三校电讯系的众多师生不远千里、从东而西,来到素有“天府之国”美称的蜀地“开疆拓土”。也就是在那一年的10月21日,刘盛纲正式踏上成都的土地。

  条件虽没有上海、南京、广州好,但刘盛纲还是选择留下来,开始了他在成都的岁月,而这一待便是60年的时光。“我是安徽肥东人,但我常给人说成都是我永远的故乡。我大半辈子都生活在这儿,在这里组建了美满的家庭,还始终践行着自己一直以来坚守在基础科学研究一线的理想,所以成都心里最亲。”

  60年来,刘盛纲扎根在成都,将学术视为生命,把教育作为责任,孜孜不倦、辛勤耕耘,一直为成都科技发展作出贡献。他时常提到,我是在成都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它的发展变化我都记在心上,现在我还想为其发展再做些事情。

  “一辈子奉献给科学事业”

  1959年,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到成都视察,在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特地接见了刘盛纲等人。1960年3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聂荣臻元帅来到电子科技大学(原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视察,参观学校科研成就展览,刘盛纲作为高校青年科技工作者代表受到接见。“文革”后,聂帅了解到刘盛纲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仍一刻不停地刻苦学习和钻研,便安排划拨专款支持他的研究,这也就成就了当时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高能研究所,也成为刘盛纲在微波毫米波以及后来的太赫兹领域的诸多成就的发展起点。1980年,刘盛纲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为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学部委员之一,这一年,整个四川仅有2人当选。2003年,他获得国际K.J.Button奖,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有着一堆荣誉与赞美,常会有人问刘盛纲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他的回答是:“为科学研究,我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盛纲现在的一个重要心愿就是,努力带出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为我国科学事业发展培养大批优秀人才。

  “为成都未来发展再做些实事”

  “什么叫太赫兹?太赫兹将如何改变未来世界?”“成都研发太赫兹辐射源技术,有哪些优势?……”国内太赫兹研究领域权威、中国科学院院士刘盛纲,以及同领域权威院士聚首蓉城,对话太赫兹如何让未来生活改头换面。2006年10月,《成都日报》在一版刊登题为《神奇“太赫兹” 改变你生活》的文章,详细介绍什么是太赫兹,其技术的安全性与运用到生活中的优势等。

  当时,刘盛纲曾说:“在成都设立国家研究中心,将使成都在10年内,成为国内太赫兹技术研究的核心城市。”在他参与和推动下,2012年6月,“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在电子科技大学建立,由电子科技大学牵头,联合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等在内的国内太赫兹领域多家优势单位和团队,中电集团等作为重点参与单位组建而成。中心成立后,得到了国际太赫兹领域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10位本领域国际顶尖科学家加入中心成立了国际咨询委员会。

  “在科学技术事业上,我只是普通的一员,虽然一向不敢怠慢,但总觉得工作做得还是太少。”刘盛纲说,“我现在年纪大了,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还想为成都未来发展再做些实事。”

  记者手记

  一本诲人不倦的书

  桌子上、窗台上、沙发上、书柜里,到处堆满了书籍和资料。电子科大附近的一个小区里,刘盛纲院士家的客厅,看着更像是一个书房。第二次见刘老,我看着这位衣着朴素、精神矍铄、面容慈祥的老人家,依然想象不到他就是耄耋之年仍然笔耕不辍著书立言,并且有着多项“第一”记录的我国红外毫米波-太赫兹领域的先驱者。

  近些年,因为身体的缘故,刘老很少接受采访,这次《成都日报》创刊60周年特刊采访邀请其当讲述者,他欣然同意,我个人感到惊喜的同时也非常感谢。作为成都科学领域最有威望的学者之一,今年已83岁的刘老在接受采访时,表现依然非常健谈。从刚到成都时的“那些日子”,到回忆自己的“成都故事”,他都很有耐心地缓缓道来,讲到动情处也会默默红了眼圈。听刘老的讲述,让我感觉到他的科研生涯就是一本诲人不倦的书,需要认真体会,去感受这位科学家的精神和情怀。


编辑:一戈  / 审核:一戈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