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天下成电人】陈正伟: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
文:王晓刚 学生记者团 谢昕 图: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6-07-23 10885

  题记:“在人生选择的关键节点,我的心中都有一个声音。它告诉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该选择什么、该放弃什么。影响人生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在考虑客观因素的时候,也应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陈正伟

  陈正伟是一个“折腾不止”的人,至少在过去35年中一直如此!他说,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内心永驻的一个声音,这个声音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强烈地呼唤他超越过去的自己,创造全新的未来。

  高考时他听到这个呼唤,一心要“离家远一点”;工作后他听到这个呼唤,又放弃了很好的科研单位选择了考研深造;去外资企业“打工”,他又听到呼唤,放弃了高薪下海创业;人生如歌,他几经曲折最终创立了北京国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在做人生选择的时候,很多人会注重或屈从于外在的环境和要求,而很少顾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往往会随波逐流,而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做什么!”陈正伟说,“如果让我重新来过,我还会这样选择!”

缩略图.jpg

懵懂梦想 

只想离家远一点

  陈正伟是1980年考入成电的。回想1980年,陈正伟说,他首先想到的是坐了两天两夜火车后耳朵里嗡嗡的声音。正如许多高中毕业的学生一样,当时陈正伟对大学和专业并没有明晰的概念,之所以来成都,只是因为他“想离家远一点”。但这却是一个少年“闯荡世界”的最初梦想。

  1980级的成电学生共有600多人,陈正伟进入自动控制专业学习——那是成电文革后恢复自动控制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初来乍到,陈正伟对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们学得很杂,课程很紧,要求很高,管理很严,大家学习很努力,虽然不是很活泼,但学得很认真。”回忆起在成电的学习生活,陈正伟一连用了7个“很”字。他虽然不明白学习这个专业的意义,但他是一个“听话”的孩子,按照老师的要求,从未在学习上松懈,四年学业成绩还算不错。

  他的宝贵经验是,“即便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奋斗目标,也不能停下努力的脚步”。因为目标的明确需要一个过程,但停止了努力就无异于虚度了年华。他认为,无论时代怎么变,大学生都要有这种艰苦奋斗的品质,成电的学生更应该坚持这种传统。

  大学四年,陈正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在大四那年还成为班里仅有的四位入党学生之一。他还有一大收获,那就是四年来坚持锻炼,从一个刚进校时水土不服、体质较差、隔三差五睡不着觉、身高只有167cm的高中毕业生,成长为身体健壮、精力充沛、斗志昂扬的175cm的大个儿。同时,在这里他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同班同学。

  本科毕业时,各方面表现优异的陈正伟,被分配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做雷达信号处理研究工作。十四所是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是我国诸多新型、高端雷达装备的始创者、信息化装备研发的先驱者。在十四所工作,收入不低且十分稳定,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地处钟灵毓秀的南京,按说是非常不错的就业去向。但对他来说,这只是人生选择的新起点。

  在十四所,陈正伟的科研潜力不久就展示出来了,并赢得了研究室里领导的认可。工作半年后,所里就决定让他独立领导一个课题组。他刚进所里时的组长以及指导老师,都是课题组成员。虽然是个小课题,这反映了当时所里对初出茅庐年轻人的培养的重视。他在科研中一直秉持勤奋刻苦的作风,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陈正伟越来越觉得要在科研取上得真正的造就,基本功还不够。因此,他选择了继续深造。

勇敢破茧 

外面的世界很大

  研究生毕业后,陈正伟来到当时的电子科学研究院做政策研究工作。

  “从事政策研究工作,看资料、写文章,这对于学工科的年轻人来讲,当时觉得比较 ‘虚’!”陈正伟回忆说,“当时年轻,阅历有限、认识有限,对很多事物、现象无法洞悉本质、判断对错。所谓研究,就是从别人的书上看一看、综合一下,很难有真知灼见。”,“不过,当时接触许多文献资料,特别是同我们电子行业资深专家打交道比较多,甚至在他们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下工作,视野和知识面都增长了许多。”

  工作了两年时间,他发现这种政策“软科学”研究工作也不符合自己的志趣,总觉得身上有一股劲儿还没有释放出来。安静的研究工作环境、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即时信息,陈正伟在体制内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外面的世界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内心纠结碰撞。他思考了大半年,觉得“世界这么大,我应该出去看看!”。陈正伟是当时电科院年轻人中第一个辞职的人。现在回想起这次抉择,他说:“正是当初勇敢地走了出来,才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

  此时,一家香港的电子设备公司在北京的分部招聘人才,陈正伟投出了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份求职简历。通过面试后他去和总经理谈待遇,对方开出1080元月薪资邀请陈正伟做销售工作。

  “啊?1000元?”陈正伟十分惊诧。当时在电科院的工资才97元,加上奖金每月收入不会超过140元。1000元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而且加上业绩和奖金,收入将超过原来的20倍。

  这个香港公司主营电子测量、微波测试等产品业务,为欧美专业厂家做代理商,虽然和陈正伟的专业并不完全对口,但他很快触类旁通,销售业绩快速提升,诚实、勤奋、好学的秉性得到老板、上级经理还有客户的信任。很快,他就当了公司的部门经理。

  与市场的紧密接触,让他的眼界大为扩展,尤其是对商业模式和市场需求有了准确的把握。同时,管理一个销售团队的压力对陈正伟也是很大的,在压力下,内在价值观的冲突浮现出来:我这一辈子应该怎样过?内在的冲突也会反映在外在的行动上。1995年,陈正伟萌生去意。那时候,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过了许多地方,陈正伟的很多朋友都“下海”创业,有的拉他一起干。但天有不测飞云,人有旦夕祸福。相濡以沫、相爱甚笃的妻子因工作事故突然去世,这卒然变故,一时将陈正伟推向精神崩溃的边缘。他有半年多时间没有心思工作,只是在家,陪伴当时只有五岁的儿子。所幸的是,有家人、朋友的关怀和陪伴,还有喜欢读书的习惯, 慢慢使他从这不幸人生变故中走了出来。他重新应聘到一家美国电信测试仪器公司工作,任中国区经理。努力工作是一剂治愈精神痛苦的良药,很快,陈正伟为公司在中国建立了销售网络,树立了品牌,自己也成为了这个行业的专家。

  在外企工作,虽然待遇和工作条件都很好,工作走上正轨后压力也不大,但“玻璃天花板”的存在、时代的快速而激烈的变化、亦或是内心价值观使然,陈正伟感到精神上的漂泊感还是那么强烈。“我一直在寻找一份长远的事业来做!”陈正伟说。恰好这时,有朋友来找他一起创业,都是多年的朋友,互相了解,一拍即合。大家共同出资100万元、两部车,开始了共同创业的经历。这一年是1999年, 陈正伟已经36周岁了。

一心寻梦

风雨兼程在路上

  创业虽有风险和不确定性,但是大家决心已下,说干就干。理由很简单:“我们都是受过良好系统的专业教育,又有在市场上长期工作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主要合伙人的价值观很一致,我们的目标开始就不是为挣更多的钱。我们当时在外企的收入同社会上大多数人比起来已经要高很多了。我们的约定就是要看看我们是否有能力在市场中生存,进而发挥我们自身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如果成功, 收入的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他说,“如果我们这样的条件都做不成事,那可能就是大环境不好,或者我们看错了行业方向。”

  一晃创业的十几年就过去了,从当初的几个人的创业团队到今天拥有一家物联网高科技公司—国基科技、一家从事中药种植加工的保健食品公司—皖斛堂,还有一家投资公司—国基益合,陈正伟及其创业团队已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他谨慎甚至保守的个性让公司的发展不是那么触目耀眼。“经历了那么多技术上的颠覆和经济周期,公司还活着,我们的创业团队成员还在一起,这是值得庆幸的事。”陈正伟说。 国基科技从无线宽带技术起步,以嵌入式、数据采集、软件平台、移动互联网等核心技术为基础,已经为军工、油田、港口、交通、公安、边防等诸多行业提供多年的服务。2010年“国基科技”在“新三板”成功挂牌上市。几年前投资数千万元在陈正伟安徽老家的皖斛堂公司则完全是个跨界尝试,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铁皮石斛种植加工方面有影响力的公司。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中药养生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重视,今年4月,陈正伟组织当年在成电的8043班的同班同学到皖斛堂聚会、游玩,大家品尝了石斛产品,同学们也到了关注自己身体的年纪,都夸奖这个健康项目做得值得。

  “人生是一段旅程,在每个岔路口,静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呼唤,认真走出自己的英雄之旅。我们都一直在路上。”陈正伟说。


编辑:李思扬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