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电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寻找成电人】 难忘1956 成电人共同的记忆
文:网建办 图:网建办 来源:网建办 时间:2016-08-04 9099

  编者按:六十载星辰轮回,刻年轮沧桑;一甲子峥嵘岁月,谱桃李群英。在电子科技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为汇聚校友力量,共忆母校往昔,传承成电精神,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开展“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

  这是一次新老成电人之间最深情的对话,我们寻找那些最有情缘的成电人,讲述他们与成电特殊的缘分。今天让我们聆听黄书万先生与妻子徐泽雨的故事,讲述他们与成电有着什么样的奇妙缘分。

家庭简介:

  丈夫:黄书万,1956年考入成电无线电元件与材料系。

  妻子:徐泽雨,1956年考入成电无线电系雷达专业。 

憧憬:怀揣着梦想和希望

  1956年,成立不久的新中国积极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并要求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同时为了集中力量培养电讯工程方面的技术干部,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将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整体搬迁到成都,建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

  黄书万和徐泽雨,是考入成电的第一批学生,他们的成电缘分便从1956年起,徐徐拉开。

  “当时高考填志愿前,成电的院领导曾带领老师们到我们高中学校的礼堂作报告,给我们毕业班介绍这个学校和设置专业,那时候我就动心了。”徐泽雨回忆起老师口中的成电,那是包含很多新兴电子技术科学的一所专业性院校。对于热爱理科又喜欢创新的她来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她家在成都,能选择到一个离家近又感兴趣的学校和专业,对当时的她来说,十分开心。

  “那时候学校还没建好,阶梯教室没有课桌,一人发两个小木板,在阶梯上我们就一个垫着坐,一个垫着记笔记。课后还要去做劳动,搬砖挑泥土建学校,那时候条件真的很艰苦,但是大家学习的时候都特别用功特别努力。”徐泽雨回忆起在成电的学习时光时,她说当时的同学们丝毫没有因当时的艰苦条件、不理想的环境而失望,反而由于对专业的热爱,以及能够成为一名成电大学生的荣誉感,让她们越发地刻苦努力。

1.png

1956年刚入校的徐泽雨

  黄书万回忆起来成电的求学经历,当时那种豪情依然能够在他年迈的脸上深刻感受。“我是重庆长寿人,家在一座大山坳里,第一次坐火车离开家,到成都火车站出站后,学校专门派了一辆大卡车过来接我们,站在卡车里的时候真的很激动、很光荣。到了学校后被主楼给震憾了,当时那栋主楼是成都比较高的建筑,我们就爬到楼顶俯瞰整个成都,那时候的震撼,让我这辈子都忘不掉。” 黄书万说一个在深山里长大的男孩,对于一切都是未知的,凭着一腔热血和想要一展宏图的决心,便踏上了异地求学的漫漫长路,那份欣喜、那份激动、那份骄傲是永远都无法忘记的。

2.png

1963年12月,黄书万在学校的主楼广场

  1956年成电虽然刚成立,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顶尖人才。在学校里,徐泽雨与黄书万都是废寝忘食地钻研,不断地尝试新兴电子科学的知识,无论是从政治思想还是专业方面都很严格地要求自己。

  当时成电的首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吴立人很关心刚来的学生,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学习中,怕他们不适应或者吃不饱穿不暖,总是为学生跑前跑后嘘寒问暖,让他们永远无法忘怀那时候吴院长为学生们所做的点点滴滴,为学生们付出的一切。

成长:信念让人走向成熟

  徐泽雨与黄书万虽然分别来自成渝两地,但奇妙的缘分让两个人相遇在成电。

  1960年4月份,因国家急需电子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徐泽雨满怀欣喜地肩负起了“国家的使命”:被学校安排提前一年毕业,由于“人才交换”进行交流的原因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雷达专业任教。同年6月份,黄书万也提前毕业留校任教,从事电子元器件与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3.png

1960年徐泽雨从成电毕业

4.png

1960年黄书万(前排右一)与同学合影

  三千三百多公里的路程是成都到哈尔滨的距离,21岁的徐泽雨却毫不犹豫地收拾好行李踏上了未知的远方。“当时没有畏惧,也没有担心,就一个信念,服从祖国的需要,就是这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徐泽雨回忆起当时离开成都的时候,那种使命感让她变得越发坚强,无所畏惧。在哈工大任教期间,徐泽雨不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课余时间仍然不断地充实自己,边工作边涉猎更多的知识。

5.png

1959年夏天,徐泽雨所在的6108班同学和校领导送别苏联专家

(中间排左起第三:翻译老师;左起第四:罗金斯基专家;第五:谢立惠院长;第六:吴立人书记;第九:专家夫人;中间排右起第三:黄艾民副书记;第四:王甲纲副院长。前排左起第五:徐泽雨。)

  受中苏关系的影响,1960年的12月,苏联撤走了在华的全部专家,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遇到困难,一些工厂里的工业生产无法进行。根据当时国情需要,一部分年轻的高校教师要统一被分配到全国各地的工厂。于是徐泽雨便从哈工大分配到了太原785厂,黄书万则从成电被分配到了成都715厂。

  “到厂里后,工作很保密,连家人都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负责一部分领域,把全俄文的资料翻译出来,再进行审查分析、改正错误的地方才能研制。”徐泽雨说在785厂工作的那段时间,对专业知识的要求很严格,常常需要一边学一边用。

  相比较徐泽雨而言,黄书万却十分的兴奋,“那时候厂里工作也是很保密,跟家人联系也只有一个厂里共用的邮箱,审查也很严格,但我进到厂里还是很激动的,因为工厂里可以学到很多新的和实际的知识,特别是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点生产上的问题时,心里是非常高兴的。另一方面当时国家还是很缺粮食的,在留校任教期间我一个月只有19斤半的粮票,但去了厂里后分到了27斤粮票,感觉很满足很幸运。”黄书万在厂里一直待了11个月,因工作能力突出,当时厂里想要说服他留下来,但是黄书万还是想回成电执教,并于1961年11月份返回成电。

6.jpg

黄书万执教成电时主编的一些书

  黄书万在成电工作期间,曾担任过301专业教研室主任、15系的系主任,撰写过《光电材料》、《表面组装技术与片式元器件》等十余本书,在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所撰写的光电材料直到现在依旧是光电子学类的主要教材之一。

缘定:原来你也在成电

  1961年10月,结束在785厂的工作后,徐泽雨因哈工大和成电的“人才交换”结束,返回了成电,在无线电发送教研室任教,与黄书万在一个系。那时候的徐泽雨和黄书万都听说过彼此的“事迹”,有共同的同学和圈子,也知道彼此的名字,虽然不知对方的容貌却像是相识已久的故人。当时的他们那么单纯,那么质朴,注定的缘分来得那么自然,那么的顺利,幸福就像是一直在原地等待。

  从同学到同事,黄书万与徐泽雨相识相知,1966年1月16日他们在同事的见证下步入了神圣的结婚礼堂,组成了共同的家庭。

  “我们两个很尊重彼此,但是我们也有思想和性格不一致的时候,也有过不少争论的问题。不过,我们互谅互让,最终我们还是会并肩解决所有的问题。”

7.png

1981年黄书万与徐泽雨在沙河校区主楼前合照

8.png

2001年,黄书万与徐泽雨结婚35周年

9.png 

2016年1月15日,徐泽雨与黄书万金婚纪念

  走过了许多的风风雨雨,黄书万与徐泽雨的爱情伴随着时光的流逝,真正做到了最长情的陪伴,最义无反顾的守护,最无条件的信任。

  1956到1997这四十多年的时光,黄书万与徐泽雨从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了两鬓斑白的学者,经历过艰辛,也享受了成就的甜蜜果实。他们分别参加并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获得过国家和省级的各项奖励。现在,黄书万与徐泽雨夫妇退休了,却还是心系成电,关注成电的发展,传播成电的正能量。后来,他们的大女儿也考入了电子科大电子工程系信号与系统专业的研究生,二儿子也在电子科大电子工程系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电子科大承载了这一个家庭两代人共同的情感。他们说,他们和成电共成长了60年。60载今昔对比,感慨万千。他们愿成电在筑梦路上,再创辉煌。登上电子科学技术高峰,造福全人类。

  为感恩成电,祝福母校六十华诞,爱好文学的徐泽雨还特别为母校撰写诗歌一首,创作《电子科技大学之歌》的词

  天府之国,沙河之滨,崛起一座电子名城。有线,无线,电子材料元件,自动化,电真空,五驾马车(注1)并驾齐驱,不畏艰险奔驰在探索电子科学真谛的道路上。(求实求真)

  芙蓉故里,清水河畔,继往开来谱写新篇。通信,雷达,微电光电物电,计算机,互联网,理工文管航空航天,向着世界向着太空向着未来奔向学科的最前沿。(大气大为)

  啊,我的学校,莘莘学子为您骄傲!啊,啊,梧桐为您守护,银杏为您保航,百花(注2)为您铺垫,栀子花(注3)把您的爱撒满人间直到永远,永远!

  注1:五、六十年代,学校有五个系。

  注2:校园开满了鲜花同时比喻全校师生员工努力奉献。

  注3:隐喻毕业生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毕业时,栀子花开满了校园。学校培养毕业生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成电毕业生很受欢迎。


相关链接:

  “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寻找与成电有以下特殊情缘的校友,让我们一起倾听你/你们的成电故事:与成电同一天生日(9月29日)的校友;在成电相识相知相爱的校友夫妻;一家有三位以上成电人的校友大家庭。

  网络报名:“寻找成电人”活动官网:xzcdr.uestc.edu.cn

  电话报名:电子科大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办公室

  028-61830215 叶老师、牛老师  028-61831631 童老师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