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成电人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寻找成电人】成为成电人是我们一生的骄傲
文:网建办 图:网建办 来源:网建办 时间:2016-09-11 8996

  编者按:六十载星辰轮回,刻年轮沧桑;一甲子峥嵘岁月,谱桃李群英。在电子科技大学60华诞来临之际,为汇聚校友力量,共忆母校往昔,传承成电精神,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开展“寻找成电人”大型网络主题活动。

  这是一次新老成电人之间最深情的对话,我们寻找那些最有情缘的成电人,讲述他们与成电特殊的缘份。今天,“寻找成电人”带你走进成电校友家庭——李相贤、袁素芬一家,讲述他们和儿子与成电的缘份。

  家庭简介:

  父亲:李相贤,1956年考入成电无线电系雷达专业;

  母亲:袁素芬,1956年考入成电无线电系数理专业;

  小儿子:李凌杰,1985年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系雷达专业,1990年考入电子科大无线电定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初入成电:因被需要,无悔付出

  上世纪50年代因交通闭塞,在相对落后的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人们对“电讯”这个词非常陌生,更别提报考这类学校了,所以刚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在当地的招生工作遇到极大困难。

  李相贤是云南大理白族人,当时他没有填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却最终被这所学校录取了,从而成为该地区学习电子科学技术的第一人。进入学校后他才知道,这是一所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下成立的电子领域的著名高校。

  回忆往事,李相贤讲述了一段源自当年云南招生组组长李纪禄老师的招生小插曲:那时候在信息闭塞的云南地区,招生有困难。时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院长的吴立人让李纪禄带上他亲笔写的两封信去云南,一封给云南省省长郭影秋,一封给云南省教育厅厅长,请他们协助招生。于是在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那一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排在了清华、北大之前第一批招生,因此一大批成绩优秀、政审合格的考生们怀揣梦想来到了成电,并由此开始续写属于他们的成电故事。

  就这样,李相贤成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建校后的首批学子,他与成电的不解情缘,他在成电的光阴故事也由此慢慢拉开了序幕。

  “刚进学校时,教学主楼才修到二楼,宿舍楼也没有建好,校园里的路上全是烂泥潭;教室里没有桌椅,一人拿一个小木板,就这样上课了。那时候我其实有些失落,觉得这跟想象中的大学不一样。入学三天后,在一个由工棚搭建的临时大礼堂里,我听了吴立人院长作的报告,才了解国家是那么地需要我们,我为被学校录取而自豪。从那时起,我改变了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李相贤的心里满怀着骄傲与感激,骄傲的是能成为一名光荣的成电人,感激的是成电将要把他这个少数民族子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人才。

1.png

李相贤收藏的校徽和证章

  李相贤很珍惜在学校学习的机会,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机会也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58年,当李相贤大学二年级快结束的时候,成电呈现出了一种“大肚子现象”。所谓“大肚子现象”,就是教师太少,学生太多。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计划在校内无线系选拔29位“尖子学生”,重点培养成未来的“教师储备人选”,各方面表现都很优异的李相贤成了这29人中的一员。

2.jpg

1959年5608班全体同学合影,后排左三为李相贤

  “当时的副系主任谢处方教授宣布,我们这29人从学生名单中划掉,加入教师名单中,毕业后留校当教师。为了更快地锻炼我们的能力,把我们分到各个教研室,跟着指导老师做实验筹备,辅助编撰教材。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时间非常紧张,还要跟着以前的班级继续上课,同年级同学上来修相应的专业课时,我们这29人就成了他们的助教,压力很大很大。”要想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李相贤说,他们29人付出的不只是一点点。

  1960年,提前毕业的李相贤留校正式成为了教师。这一年的9月7日这一天,他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堂课,教的是《脉冲技术》。“我刚一进教室,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因为大家年龄都差不多,彼此都认识,经常在一起玩,学生中还有比我年长的。我的第一堂课就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开始了。”那时候李相贤的课堂总是愉快而有序,也正是因为年轻,能够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把握清晰,学生们都很喜欢这位年轻的“李老师”,对他的讲课非常满意。

  就这样,为人随性又豪爽的李相贤,凭着独到的见解吸引了学生,受到了师生们的肯定。李相贤在成电的生活就这样累而快乐,即使由于忙碌和压力太大,睡眠时间很少,寒暑假也常常得不到休息,李相贤也从没有退缩过。他说:“没有压力,就没有成长。”

3.jpg

1996年电子科大40周年校庆,5608班部分同学合影,前排左三为李相贤

结缘成电:命运巧合,相知相守

  李相贤的妻子袁素芬是成都人,也特别喜爱电讯专业。1956年,她也被当时刚成立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录取了。

  “还记得报到那天,我从建设路的最南边走到最北边,在一片稻田路里怎么也找不到成电在哪里,新成立的学校连校门标识都没有。后来,进入学校后我们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上午第一节课时,由于教室光线太暗,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很大,可后面的学生还是看不清。我们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地学习。”回忆起当年的时光,袁素芬很是感慨,她说:“能成为成电的首届学生,感到很欣慰,学习也特别刻苦。”

  建校以后,成电为适应国家科技发展的需求,新建前沿学科专业,成立了无线电数理系,设有无线电物理和无线电数学两个专业。该系学生源自无线电系的两个年级四个先进班级。“学校很重视打造这个系,由谢立惠院长亲自抓,配备了最强的师资力量,如林为干、谢处方教授等都来授课,谢立惠院长还亲自上讲台。”袁素芬说,当时学校要求这个系的学生数理基础要达到理科的水平,无线电专业知识达到无线电系的水平。由此,她随班来到这个系。

  袁素芬大学学习成绩全优,工作后教学科研工作都很出彩,字写得非常漂亮。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弟弟、两个侄女、一个侄孙,都先后考入成电深造。

4.png

1961年,袁素芬的毕业证

  1960年,和李相贤一样,由于学校急需教师,袁素芬提前毕业留校任教。1961年,无线电系由于教师紧缺,时任系教学秘书的李相贤便向系主任顾德仁教授建议,从无线电数理系调拨教师支援,袁素芬因此来到了李相贤所在的系,缘份就这样不经意间降临了。

5.png1959年,袁素芬班上仅有的5位女同学合影(前排左一为袁素芬

  “袁素芬刚来的时候,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由核心器件电子管转为晶体管的年代。她是无线电物理专业毕业的,物理基础知识非常扎实,能搞懂器件的内部结构原理。当时觉得她很厉害,我很是崇拜她,所以就以学习的名义找机会接近她。”李相贤笑呵呵地讲起自己追求袁素芬的经历,在他的眼里,爱情就是如此简单,喜欢就要勇敢地表达出来,就要坦诚相待。

6.png

1957年11月,袁素芬(前排左三)所在班级的集体照 

  1962年,李相贤和袁素结婚了。“那时候经济条件差,结婚形式非常简单,两床被子搬到一起,再给亲朋好友们分享一些糖果就算在一起了”。但就是这份简单却让两颗心紧紧相连、不离不弃。

续写成电:子承父业,心系成电

  1977年,李相贤和袁素芬因为科研项目去了云南,离开了成电。两年后项目完成,两人一起又回到成都,到成都科技大学执教。随后,成都科技大学和四川大学合并,他们便在四川大学执教直至退休。

  即使离开成电,李相贤与袁素芬仍然心系成电,并感恩成电把他们培养成才。在他们心里,同成电的感情就像同父母的感情一样根深蒂固。1968年,他们的儿子李凌杰降临到这个幸福的家庭里,17年后他依照父母的心愿再次考入成电,续写了他们一家同成电的不解情缘。

  “当时我儿子李凌杰在考大学前,参加了全国物理、化学竞赛,物理竞赛获得了银奖,化学竞赛获得了金奖。在颁奖大会结束后,四川大学希望吸纳优秀人才,因此特别邀请获奖学生参观川大校园,在参观时让他们填写了一份表格,并宣布已被川大录取。”

  谢立惠院长也邀请这些获奖的学生第二天去成电参观访问,感受成电浓厚的科研氛围。获奖学生纷纷被成电实验室中高端先进的实验设备和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项目折服,提出想读成电。”1985年,包括李凌杰在内的这些获奖学生中的很多人,经面试后录入成电85071 H班。

  李凌杰三年学分修满,顺利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工作两年后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他被分配到电子部第30研究所工作,但因指导教师黄顺吉教授的科研工作需要,又把他从30研究所借回学校搞科研工作。李凌杰热爱专业,搞科研的时候能忘掉一切,吃睡都在实验室里。1990年,李凌杰上了电子科大通讯与电子系统研究生,做微波成像信号处理研究,开始了一边上课一边在教研室搞科研的忙碌生活。1993年,李凌杰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教研室副主任,直到1996年因为去国外读博,离开了成电。

7.png

2012年7月,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区全家合影(左二为李凌杰)

  这是一个家庭两代人与成电分不开的缘份。“不管走到哪里,就算去应聘工作,只要一说到自己是电子科大毕业的,就能直接被录取,成电人就是这么牛!”说到这里,李相贤一脸骄傲。在成电60周年校庆即将来临之际,李相贤全家衷心祝愿母校未来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培养出更多国家需要的人才,不断发展,让所有成电学子都成为最骄傲的“成电人” 。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