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日,搜狐、新浪、凤凰网、京华网、北京青年网等近百家门户网站及其移动客户端纷纷刊登《电子科大一甲子 春华秋实六十年》的文章。文章从牢记国家使命、矢志砥砺前行,瞄准国家需求、引领产业发展,面向国际前沿、打造人才高原等三个方面对我校六十年发展成绩进行了回顾。报道原文如下:
从烟雨江南到峥嵘蜀道,她开启了中国电子信息高等教育的拓荒之旅,每当人们梳理中国民族电子工业的来龙去脉,都会将目光投向中国西南地区,她就是被誉为“民族电子工业摇篮”和“电子类院校排头兵”的电子科技大学。
牢记国家使命 矢志砥砺前行
共和国成立初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西南被确定为我国无线电工业基地,一批电子工业工厂相继建立,但是整个国家都急需大量的无线电专业人才。针对西部地区高教资源不足、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并结合国家新工业基地的战略布局,国家决定将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调出,在成都建立无线电工程学院。
1955年5月,周恩来主持国务院会议,正式决定在成都建立我国第一所电子工业大学。1956年9月29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简称成电)召开首届开学典礼,首任院长吴立人就鲜明提出:“建校目标之一是解决我国科学技术(无线电)方面落后的矛盾。”
1956年,二十多岁的刘盛纲离开了条件相对较好的东部地区,来成电艰苦创业,成为我国高功率微波、微波电磁学、等离子体电磁学和自由电子激光的创始人之一。李乐民院士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载波话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数传机,这一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国家重大工程立下汗马功劳。陈星弼院士致力于打破传统极限理论的约束,他的三项重要发明,使电力电子器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进……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在回顾学校一甲子奋斗历程时说:“电子科大人始终秉承‘求实求真、大气大为’的精神,致力于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做出直接的、突出的贡献。历史证明,电子科技大学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在各个历史阶段也都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支持。”
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61年被确定为7所重点国防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1997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
经过60年的建设,电子科大已经成为一所完整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目前,该校共有4个学科进入ESI前1%,其中“工程学”排名率先进入ESI前1‰;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在美国U.S.News发布的2016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上,分别排名全球81和67位;学校首次跻身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就进入前400名;在教育部最近一轮学科评估中,学校“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全国第一,“信息与通信工程”排名全国第二……
在电子科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看来,学校取得这些显著成绩的根源在于电子科大人的创新使命感,“60年来办学形成了两个好传统,那就是始终追求学术、崇尚学术,以学术为先、以学术为大;始终牢记创新使命,以振兴民族电子信息产业为己任”。
瞄准国家需求 引领产业发展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瓶颈,承担起科技创新的时代使命,做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的引领者。”这是电子科大人的执着追求。
“2011年我国进口新型电子元器件花费2574亿美元,远远超过了进口2.5亿吨原油花费的1967亿美元。面对发展迅速的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高附加值的新型元器件匮乏,如果不尽快追赶国际步伐,将会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实施。”这是一段在电子科大广泛传播的“盛世危言”,也是全体电子科大人的“忧虑”。
攻克印制电路版核心技术、改变“洋电路”占领中国的窘境,是张怀武教授团队的追求。助推我国功率半导体行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突破产业升级的瓶颈技术,是张波教授团队的追求。打破国外垄断和技术封锁,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技术,是蒋亚东教授团队的追求……
努力站在国际前沿、打破技术垄断、服务国防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始终是电子科大人开展科技创新的驱动力,是电子科大教授们夜以继日的不懈追求。近年来,电子科大的核心电子材料与器件、太赫兹科学、抗干扰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数据挖掘与信息安全、复杂信号自动检测等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维护国防安全方面等方面成果斐然,相继载入国家奖的名册。
“十一五”以来,电子科大的科技成果获国家级奖励达17项,成为国家科技奖励领奖台上的常客。
“不仅要巩固我们的优势领域,还要在未来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及早布局。”李言荣信心十足。2014年,电子科大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拳出击,在未来发展战略必争领域谋划和布局,打破院系行政区划、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校级跨学科特色研究中心建设,首批确立的大数据、信息医学、集成电路、机器人、光电探测与传感集成技术等12个中心,作为该校探索科研力量重新组合的新抓手,正全力推进新的创新高地的形成。
“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车”“外骨骼机器人”“云医院平台”等等,这些特色研究中心研发的标志性成果已经成功转化,成为推动行业不断转型升级的“正能量源”,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向国际前沿 打造人才高原
“我们希望来校工作的教师,都能在电子科大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王志强表示。在国家人才体系框架下,电子科大通过丰富层次、强化资助、扩大覆盖面,积极构建校内阶梯式人才成长体系,为创新人才成长架起跨越的桥梁、铺平成才的道路。
与此同时,电子科大又积极推进教师分类管理,设立教学科研、科研、专职实验、专职科研等不同岗位类型,致力于让每位教师都能选择到符合兴趣爱好的岗位,搭建适合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努力让每位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青年教师是科技创新的中间和骨干力量,更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建设好这支队伍,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战略意义。”王志强说。
1981年出生的王子南,2010年9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被电子科大聘为副教授。在美国光学学会组织评选的2014年全球光学重要进展中,王子南主研的“随机光纤激光器成果”从参与竞争的200项成果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年度全球光学领域最突出的30项研究成果之一。这是2014年中国大陆作为第一单位入选的两个成果之一,也是中国大陆单位第二次入选,标志着电子科大光纤随机激光器的研究已经步入国际一流水平行列。
电子科大地处西部,对人才的综合吸引力不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但是在人才政策导向、学科平台引领和体制机制的支撑下,引才聚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学校有国家级杰出人才,不重复计算已经有165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IEEE Fellow18人,“万人计划”入选者11人,“长江学者”3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0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人(国内高校第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端人才基本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从而为该校从“人才高峰”到“人才高原”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筚路蓝缕奠定六秩基业,继往开来再创百年辉煌。王志强表示,今年是建校60周年,这是过去的延续,更是未来的起点。他和全体电子科大人坚信,在建设“双一流”的新征途上,电子科大将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新篇章。
部分媒体报道链接:
搜狐:http://mt.sohu.com/20160909/n468091641.shtml
北京青年网:http://www.bjqnw.zgxqnw.com/html/news/20160909/4695598433995042874.shtml
凤凰网:http://ln.ifeng.com/a/20160912/4965993_0.shtml
新浪:http://hlj.sina.com.cn/fashion/sy/2016-09-12/detail_fashion-ifxvukhv8200738.shtml
京华网:http://caijing.jinghua.cn/zixun/shixun/20160909/k176749.shtml
IT产业网:http://www.acnews.cn/qiye/2016098020.html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