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每天固定在8点、12点、14点三个时间点出宿舍门,9点前出现在食堂吃早餐,晚上10到11点之间洗澡,第一学期进入图书馆55次,第三学期在教学楼打水近80次……成都寻道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寻道科技”)的“大数据画像”产品,让媒体惊呼“算出了‘学霸’和‘学渣’的距离。”
不仅如此,大数据与教育的开创性结合,也让“寻道科技”——这个在教育大数据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年轻公司,拥有了全面认识学生、准确定位“失联”人群和抑郁易感人群、助力精准资助、提前预警学生过宅、挂科、失业,精准预测学生成绩、毕业去向等“超凡”能力。2016年9月14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节目报道了“寻道科技”为电子科技大学开发的“精准资助”系统。
“进入大数据时代,通过‘数据诊断’给出个性化‘药方’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寻道科技”联合创始人兼总经理、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在读博士生聂敏表示,“在评估、引导学生方面,单纯地依靠经验已经快OUT了,‘数据诊断’才是真正的王道。”
一路追寻:峰回路转巧遇大数据
聂敏是一位“资深”的计算机爱好者,初中时就自学编程。2008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电子科技大学英才实验学院,在“全类培养”的体系下奠定了扎实的学业基础,2009年担任电子科技大学微软俱乐部副主席,并创立工作室,从开发Winphone相关应用开始,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门。
以工作室为依托,聂敏不仅申请到了学校发布的创新基金,还尝试与校外的游戏公司合作,开发基于IOS的手机游戏——模拟飞行。游戏公司负责项目运营,聂敏专门负责技术开发。这是聂敏的一次重要尝试。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个个都是“技术控”,技术实力很强,但这个项目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原因何在?他总结认为,第一次做游戏项目,对项目的运营了解不深,错过了游戏的热潮期和机遇期。“游戏的更新速度很快、周期很短,市场变化的脚步根本不等人!”他说,“我们当时力求推出一款相对完美的游戏,导致产品迟迟没有推向市场,等正式发布时这类游戏已经过气了,等于是白忙活。”
如果可以重新来过,聂敏一定会选择更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运作方式——迭代。即抢先发布第一款“并不那么完美”的产品,先吸引玩家使用,然后针对运营过程中的Bug或客户反馈迅速优化改进,不断推出用户体验更佳、功能更强的版本,这样才能适应游戏行业周期短、变化快的要求。
在聂敏看来,最初的这些探索的确是“小打小闹”,但作为一个刚刚“蹒跚学步”的“创客”,这是十分必要的锻炼。最为重要的意义是,这是他作为一个“技术控”与“市场”的首次遭遇,对他以后走好创业道路大有裨益。
为了继续提升自己在技术和市场方面的积淀,聂敏大三时加入到了计算机学院并开始了与大数据的亲密接触。此时,计算机学院的周涛教授已经在创业路上风生水起,聂敏与周涛教授接触较多,并在他的指导下深入研究基于海量用户行为数据的精准营销解决方案,先做“算法工程师”,很快就升为其中一个算法小组的负责人。
2012年,聂敏获得机会在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硕博连读。2013年,周涛教授创立“数之联”公司之后,聂敏在公司一路成长为技术总监,带领百人团队开发大数据平台。2015年3月,他联合周涛教授、连德富教授、夏虎副研究员等共同注资成立了教育大数据公司——“寻道科技”,开启了真正的市场化历练。
学生画像:精准揭示“学霸”的秘密
在教育大数据研究所的深入学习和研究,让聂敏的技术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他说,要做出好的大数据应用产品,就一定要对大数据的基础理论和算法有深入的研究。虽然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创业型博士”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经营管理方面,但在理论学习和研究方面没有丝毫松懈。
以教育大数据为基本方向,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做出了“画像产品线”“学生档案产品线”“网络文化产品线”等三大产品系列的多款产品。其中,仅“画像产品线”就包括“学生画像”“教师画像”“失联告警系统”“贫困告警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失业分析系统”等6款产品。
“学生画像”是最先得到产业化应用且社会反响最为热烈的一款产品。聂敏与团队成员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实行严格的隐私保护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生的校内行为,包括吃饭、购物、打水、进出图书馆、借阅图书、宿舍门禁、洗澡、使用洗衣机、乘坐公交等,从而用大数据描摹出了“学霸”的学习和生活轨迹。
以某专业排名第3的A同学为例,她几乎每天固定在8点、12点、14点三个时间点出宿舍,留在宿舍的总时长低于专业平均水平。而该专业成绩排名第61的B同学每天进出宿舍的时间很随机,而且通常每次外出的时长不超过2小时,“宅指数”明显高于专业平均水平。
此外,成绩最好的学生吃早餐次数在110次,成绩最差的学生吃早餐次数仅为60次。9点前出现在食堂吃早餐的同学,成绩相对更好。成绩较好的学生集中在晚上10到11点之间洗澡,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洗澡时间无明显规律。
除作息规律以外,进出图书馆次数也是重要指标。第一学期,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55次,成绩最差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35次;到了第四学期,成绩最好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61次,成绩最差的学生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为18次。
同样的情况还存在于教学楼。学生去教学楼饮水机上打水次数越多,就说明学生长期在教学楼里活动。第三学期的数据显示,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教学楼打水近80次,成绩最差的学生在教学楼打水不到10次。过去,要想清楚地知道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群体与他们的行为特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非常困难的,但有了大数据的帮助,这一切变得简单起来。
不仅如此,在“学生画像”的帮助下,学校还可以设计出一系列辅助学生更好规划学业的功能模块,也可以通过学生已考科目的成绩、已考与将考科目之间的关联性计算出“挂科”的风险,并通过教学楼打水频率、进出图书馆的时间与次数等计算出学生努力的程度。而在过去,只有当学生已经出现挂科的情况,辅导员才能得知;即便如此,事后也很难分析学生挂科的具体原因。针对学生刚入学时普遍存在的迷茫问题,“学生画像”也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和道路。
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画像”及时掌握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征,一旦发生长期独处、很少参与公共生活等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学校就可以适当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相应对策。如今,“寻道科技”完全可以把“孤独”量化,算出每名学生的“在校朋友圈”。在关联校园数据和企业数据的基础上,大数据还将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征信评价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难题,实现学生的个人意向和企业需求之间的精准匹配。
数据诊断:教育创新迎来新机遇
实际上,“学生画像”“教师画像”“失联告警系统”“贫困告警系统”“成绩分析系统”“失业分析系统”等产品同出一源且相互补充,可以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等主要工作形成能够覆盖全校师生员工的服务体系,这将为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数据库的不断增大,数据维度的不断增加,以及成绩数据、选课数据、奖助贷款数据、食堂超市消费数据、校车乘坐数据、医疗医保数据、党团活动数据、图书借阅数据、宿舍门禁数据、创新创业数据、校园Wifi数据等一个个“数据孤岛”的联通融合,教育大数据还将根据具体的工作需求,衍生出比现在丰富得多的产品,从而使整个高校的管理服务如虎添翼、焕然一新。
目前,“教师画像”已实现以教师为主体的整合挖掘,从而对教师个体及群体的人事信息、科研成果等进行精准刻画,揭示科研项目背后所涉及的人员背景及财务流动状况,进而为学校领导层及科研管理部门的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定量化的决策依据,实现优化科研资源分配的目标。
公司其他产品线的功能也正在不断丰富。通过“网络文化产品线”的“网络文章认证系统”产品,“寻道科技”能够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对网络文章精准的原创性判定和影响力评估。在此基础上,还能实现网络文章影响力的展示、查询和相关推送,从而形成良好、完善的网络文章认证体系。
“关联的数据量越大、维度越多,我们的产品就更加丰富、更加精准。”“寻道科技”技术副总监李春表示,随着公司市场的不断拓展,公司的数据库正在迅猛增加,从学校各部门之间到学校与社会其他领域之间的“数据孤岛”被不断打通,为开发更多的大数据产品奠定了坚实基础。
“寻道科技”希望通过整合校内外海量数据,进行跨域关联、分析,推演出有效的结论,从而为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引导、教学方式改革、教育资源优化、学生成长与发展预测、教育决策智库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撑,真正做到教育向定量化、个性化、前置性预警引导转变,让学校更懂学生,让成才更加便捷。如今,这些已经不是“愿景”,而是正在变成“现实”。
市场拓展:以电子科大为中心辐射全国
电子科技大学是“寻道科技”的发源地,也是其市场扩展的起点。2015年3月18日至20日,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办的全国高校学工部部长会议在电子科技大学召开,这是“寻道科技”第一次向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展示教育大数据的魅力。“学生画像”系统立即引起了各高校的浓厚兴趣。
电子科技大学是对教育大数据产品最为敏感的高校之一,学工部很快就与“寻道科技”建立了联系,并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推进项目落地。随后,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江南大学、宁波大学等二十多家高校以及中国安全教育网、 中国大学生在线等媒体单位,都成为了“寻道科技”的客户。
从“全国高校学工部部长会议”到“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高交会”),从电子科大的“朋友圈”到各级大数据产业组织,“寻道科技”在这些平台的支持下,与政府、高校、企业等广泛接触,获得了很多接触客户、寻求合作的机会。
“我们的市场拓展得这么快,得益于周涛教授、连德富教授、夏虎副研究员等联合创始人的共同努力,得益于大数据研究中心的良好平台,得益于电子科技大学的广泛影响力和‘朋友圈’。”聂敏分析认为,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团队支撑,才能开发出全国认可的大数据产品;有大数据研究中心和电子科大的平台支撑,市场拓展才有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与此同时,“寻道科技”还探索推进“代理模式”,按照大区划分市场地域,在每个大区内选择在该区域有较大影响力的公司做市场代理。目前,公司已在江南大区、浙江省大区确定了市场代理,另外还有五个区域的代理也即将确定。
为了加强公司的市场推广力量,“寻道科技”还着力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营销团队。“寻道科技”最初的“班底”主要有两个来源,其一是聂敏本科时工作室的铁杆伙伴,其二是在教育大数据研究所深造期间结识的同窗好友。这些成员都长于技术而弱于营销,因此聂敏认为,要在商场胜出就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做专业化的营销工作。
目前,“寻道科技”拥有全国领先的教育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研发团队,且专业方向跨越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数学、教育学、心理学、思想政治、传播学等多个领域;拥有中国最早的大数据技术和产业研究团队,汇聚了近10位经验丰富的市场营销人才,其中,有三位是从业经验达10年以上的资深在职人员或特邀行业顾问。
如此,“寻道科技”从2015年3月成立到2015年年底,获得了不错的收益。2016年,它再接再厉,盈利能力迅速攀升,到了2016年7月,公司的估值已达1亿元,并获得成都技术转移(集团)有限公司的Pre-A轮融资500万元。
“校园一生”:挺进广阔的基础教育市场
就在“寻道科技”大步迈向全国高校市场的同时,它的视野也开始向基础教育阶段延伸。所谓基础教育阶段,主要是指高中(3年)、初中(3年)和小学(6年)三个阶段,共计12年,简称为“K12阶段”(Kindergarten 12)。
“寻道科技”的远景目标是,整合最广泛的教育数据,建立多省市贯穿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超大规模数据整合分析平台——“校园一生”,让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能参与到平台中,从而完成对学生的全面的服务引导和学业引导。
“K12阶段”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目前全国共有幼儿园22.37万所,在园儿童(包括附设班)4264.83万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4.29万所,在校学生1.40亿人;特殊教育学校2053所,在校生44.22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共有学校2.49万所,在校学生4037.69万人。
“寻道科技”现任市场总监杨磊博士分析认为,目前“K12阶段”的市场不仅十分广阔,而且是一片空白。“大数据产业是一个正处于培育与成长阶段的新兴产业,‘寻道科技’是国内第一家教育大数据公司。”他说,目前国内虽然有许多针对“K12阶段”的教育产品,如题库、在线课程、高考咨询等,但在教育大数据方面依然处于空白状态。因此,现在正是“寻道科技”抢占市场制高点的良好时机。
对“寻道科技”而言,针对“K12阶段”的大数据产品在技术层面与针对高校的大数据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和关键在于进入市场的方式。杨磊指出,“高校的单个客户的体量较大、总数较少,拓展高校市场可以一家一家地谈,但从幼儿园到高中有近50万所学校且每个学校的规模都比较小,如果一家一家谈,市场拓展的成本就是天文数字。”
“寻道科技”研究认为,要整合“K12阶段”的分散客户,就必须从各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切入,建立统一的大数据服务平台。这样既可以帮助基础教育实现信息化转型,也可降低公司的市场成本,并使各个学校都有机会以极低的成本共享教育大数据的惠泽,可谓“一箭三雕”。
2016年,成都市教育局提出“十三五”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一网、两标准、三中心’智慧教育体系”的奋斗目标。“一网”即“教育城域专网”,“两标准”即教师和学生的ICT能力标准(运用信息技术能力标准),“三中心”即教育资源中心、数据中心和服务中心。届时,该系统将覆盖全市的中小学,全面提升成都市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深度参与成都市“一网、两标准、三中心”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已经成为“寻道科技”开拓“K12阶段”市场的第一个经典范本。2016年7月的“Pre-A轮融资”,也为“寻道科技”向“K12阶段”延伸准备了比较充足的资金。聂敏自信地说,“寻道科技”已经在平台、产品、资金、市场模式等方面做好了准备,教育大数据产业将在信息化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展现出“海面下”的伟岸“冰山”。
编辑:李思扬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