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申行运大校:中国航天员是这样炼成的!
文: 姚卓琛 图:航空航天学院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6-12-04 7126

  “就在今年,国务院批准将每年4月24日定为中国航天日,航空航天专业的同学们,你们也有自己的节日了。”登临成电讲坛,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申行运大校难掩内心的激动。作为一名老航天人,他曾经全程负责我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以及航天员大队的筹备组建,带领杨利伟、翟志刚等我国首批航天员勤奋工作。

  回顾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辉煌历程,申行运说,“从‘两弹一星’奠定世界航空航天地位,到载人航天后来居上和嫦娥探月稳步发展,都是一代代航空人艰苦奋斗得来的。虽然我们从一穷二白的处境中走出来了,航天精神却代代传承下来。也正是这股精神保证了中国载人航天无一事故,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高达98%。”

讲座-2.jpg

从无到有的圆梦之旅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万户飞天的尝试,飞天梦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夙愿,也是所有载人航天工作者奋发向上的动力。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地球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由此掀开了航空航天史新的篇章。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载人航天也随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尽管起步较晚,同时面临载人航天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三大挑战,中国人在这一领域一直努力追赶着世界先进水平的脚步。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并最终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国家。

  3000万人民币,这是中国首套舱外航天服的总价值。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翟志刚身着舱外航天服,成为漫步太空的第一位中国人。申行运认为,“载人航天是一项高投入、花大钱的事业,靠着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数千家企业的合作才得以成功。”

  另一方面,载人航天的高风险性并没有吓倒中国航天人。申行运说,在世界载人航天史上,牺牲的勇士已经达到了22人,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美国两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在发射和返回阶段的重大事故。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牢牢树立了进度服从质量的观念,建立起不归零就不操作的严苛制度,凭借着航天员的过硬技术和综合素质,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一步步扎实推进。

  “为什么还要探索太空?总的来说就是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申行运说,“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用六十年走完了别的国家八十年的路。”

航天员选拔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

  中国载人航天员的选拔准则是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男航天员从有着长期飞行经验的战斗机飞行员中选拔,女航天员则选自运输机飞行员,他们都通过了档案筛选、初选、复选等多项严格选拔。

  具体的训练过程则是按照载人航天从发射到落地的各种困难情况,模拟了各项专门训练。其中既有大家熟知的前庭平衡训练、失重体验训练,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连续三天剥夺睡眠训练和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救生与生存训练。申行运说,“我们的训练一切从难、一切从严,也只有这样才保证了我国载人航天至今无一事故。”

  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末梢感受器官。在太空工作,航天员不可避免地会经历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前庭会受到剧烈的冲击。因此,前庭器官检查成为航天员选拔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始前庭平衡训练时,航天员要戴着眼罩坐上专用旋转椅,这种椅子的底座、椅身、头部都能朝不同方向旋转。申行运回忆起自己体验旋转椅的经历,“我自己不晕车、不晕船,就坐上旋转椅试用了一下。第一圈下来感觉世界还是平的,第二圈后,面前的事物就45度倾斜了,第三圈后更是头重脚轻,出现了眩晕的症状。”

  为了应对突发事件需要航天员连续工作的情况,所有航天员候选人都要参与连续三天三夜的睡眠剥夺训练。在此期间,航天员必须不停完成各类操作,解答问题,同时保持高效率。同时,尽管我国的载人火箭着陆精度很高,但为了确保航天员在极端环境下着陆后能安全自救,救生与生存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训练科目。

  在北极附近的一处军用基地里,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航天员一起参加生存训练。白天,周围温度仅有-50℃,夜间更会降至-80℃。模拟着陆出现意外的航天员们将冰层切开,像堆积木一样堆成“房子”,用返回舱的降落伞包住“房子”天花板和大门保暖,等待搜救队员的到来。“特别难熬,感觉下一秒就会被冻死。”这是参训航天员对申行运讲述的真实感受。

  执行任务前,航天员还要接受进一步选拔,坚定的理想、过硬的技术、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缺一不可。“在神舟五号发射前,我到杨利伟的房间查看,问了句‘怎么样’。他立马起身回答说,‘队长放心,我睡得着’。”当神舟五号发射倒计时的时候,杨利伟面向镜头敬了个标准的军礼,心率依然稳定在每分钟72次,这就是航天员的出色素质。在被问到为什么不害怕的时候,杨利伟曾说:“我们的火箭由中国最好的专家研发,经过了四次无人发射考验,我相信它是安全的。我相信我的技术过硬,因为我把该了解的知识全都学会了,一旦飞船失去了地面的控制,我也能驾驶它回到地球。”                          

我们的生命早已献给航天事业

  载人航天精神的内涵中有“四个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牺牲。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所在的东风航天城,也有一种“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东风精神。申行运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血脉传承!”

  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有一座烈士陵园,主管“两弹一星”工作的聂荣臻元帅的一部分骨灰安放在陵园正中。将骨灰安葬在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聂荣臻的遗愿。

  在这之后树立着一排排墓碑,都是为了航空航天事业献出生命的士兵、专家、指战员。正后方的墓群还有三个深坑等待着主人。“关于这三个墓坑有这样的故事”,申行运缓缓说到,“1966年10月27日开展导弹与核弹头两弹结合发射实验,要操纵导弹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爆炸。周边群众被疏散,工作人员全部撤出。但还是需要七个人在一百米外操纵发射。当时,全军请战要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选出了‘七勇士’。执行任务前,聂荣臻给七位勇士敬酒壮行,他们就留下誓言——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导弹旁。剩下的三个墓穴就是留给现在还健在的三位勇士。”

  “每次飞船发射前夕,我们按照军队惯例要给战士们壮行,因为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回来,所以这杯‘酒’就是必经的仪式。看着像酒,其实是红色的饮料滴了一滴红酒,但这是我们战士的血性和决心。”申行运回忆着神舟五号发射前的种种经历,长呼一口气,接着说道:“在神舟五号发射的时候,我在距离发射台两公里的地方看着火箭起飞,直到再也看不到飞船的那一刻,禁不住留下了热泪。我们航天人在宣誓的时候就承诺将生命交给事业,我的战友即将实现中国人千年来的愿望,那泪水里既有激动,又有担心。”

  神舟五号发射圆满成功后,杨利伟曾经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代表团出访香港、澳门。有一天,杨利伟刚刚走出酒店,人墙尽头站着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主动上来握着杨利伟的手,感叹道:“利伟,大英雄啊,你的飞船能飞多高我们中国人的头就能抬多高!”正是中国航天员的不朽精神和丰功伟绩将祖国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航空航天领域走出一条开天辟地的道路。


人物简介:

  申行运,大校军衔,享受正军级待遇。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全程负责我国首批航天员的选拔以及航天员大队的筹备组建。曾带领杨利伟、翟志刚等我国首批航天员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突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2003年至2008年,申行运三次带领载人航天飞行乘组赴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圆满完成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飞行任务。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