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学校立足精英人才培养定位,通过先行试点与逐步推广,探索多类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机制。学校于近期召开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实施进展报告交流会,英才实验学院等14个首批获资助学院从培养机制、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学业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交流汇报。学校新闻中心将陆续推出这些学院在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方面的相关报道,总结成果和经验,进一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深化。
为契合学校精英人才培养定位,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落实学校“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规划,在学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的大力支持下,微固学院于2016年4月正式启动“微固菁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该计划与“钧业班”、“教授进班级”等构成完整的人才特殊培养体系,形成“文理交融、学研并重、强化创新”的培养模式,为学子提供全面化、立体化、多样化的培养渠道。
“微固菁英”计划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实验示范教学中心,试行本硕贯通培养,强化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知识传授与自主学习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浓厚研究兴趣、志向远大的优秀科创人才。与重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的“均业班”计划相辅相成。
“微固菁英”重点在培养模式、学生遴选、制度创新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通过专家选才的方式,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为其配备一流师资,创造一流学习条件,营造一流学术氛围,形成具有特色的本硕贯通培养模式和机制,培养基础扎实、学风朴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经过前期菁英计划导师选拔、年级启动会暨师生见面会宣讲,2014级近200名学生报名,共选拔28位学生进入该计划。
菁英计划为入选学生1:1配备导师,导师团队由2名长江学者、4名新世纪优秀人才等知名教授领衔组成。菁英计划充分利用学院师资力量,为优秀本科学生参与专业领域前沿研究搭建平台,形成课堂到实验室完整的、系统的学术研究培养体系。同时在培养模式上,采取小规模、个性化、动态进出机制,在学籍管理中开设特殊通道,在学分制选课中提供最大自由度。为充分保障学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的时间,参加“微固菁英班”的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研项目,并提交研究报告,可以获取专业选课学分。
通过1对1导师亲自指导,导师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及兴趣方向量身定制研究课题,同时学院进行实时跟踪、定期考核。在近期举行的中期答辩中,入选学生通过PPT展示和评委提问等环节,展示了在“微固菁英”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入选后的学习情况及收获。
2014级学生田震在罗讯教授指导下,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及项目研究,目前已参加国际会议1次,并获得2016 IEEE Radio-Frequency Integration Technology(RFIT2016)射频集成技术国际会议(台北)的最佳学生设计奖(排名第二);2014级李永强在何为教授指导下,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1篇,以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专利1项,参加会议1次。
尽管“微固菁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不满一年,但学生在导师精心指导下收获颇丰。截止目前,“微固菁英”计划入选28名2014级学生共计录用SCI文章4篇,在审SCI论文11篇(其中4篇为入选学生为第一作者),多篇正在撰写中;申请中国发明专利9项;所有学生均参与科研项目,其中参与重大、重点项目3人,自然科学基金5人,横向项目3人,自拟课题18人。随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实施,预计将产生更丰富更亮眼的成果。
在加大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同时,学院不断强化对学生科研国际视野的提升。2016年,学院引进维也纳技术大学首席教授及其维也纳技术大学教学团队为2014级学生开设全英文专业核心课程《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B(小班研讨)》及学科前沿课程《多核系统与片上网络》。同时积极开拓国外合作项目,新增全额奖学金项目4个,获外方奖学金总额超过500万人民币;新签国际姊妹学院4所(共16所)。通过学院自建项目前往耶鲁大学、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参与科学研究项目30人,剑桥大学等顶级名校短期访学两百余人次。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提升学生科研的国际视野。
在“微固菁英”计划、“钧业班”(校首个立人试点班)等多管齐下的培养方式带领下,微固拔尖创新人才特殊培养计划收获颇丰,2016年共计发表论文19篇(SCI/EI 7篇,核心期刊1篇),申请专利9项,获批中央高校业务费2项、苗子工程1项,获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微电影大赛类特等奖1项(全国共4个),全国高校网络安全公益广告大赛全国二等奖1项,获国际级5人次,国家级26人次。
秉承“追求卓越,勇创先锋”的院训,微固学院将不断开拓创新,踏实进取,加强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筑本学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特色通道,扎实推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成长为本学科及相关科学领域领军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