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60度全视角摄像头,可自动捕获方圆60米内的人脸,车速在120公里/小时以下可得到清晰画面,并可与公安内网布控信息进行实时对比、实时报警。”1月10日上午8:30,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生活圈》栏目以“智能警车:让科幻成为现实”为题,播出了我校“智能警车”的风采。
(点击图片,观看央视报道视频)
在科幻片中,常常可见这样的场景——警车长着一双“智能眼”,在街上巡逻时就能从万千人脸中发现嫌疑犯的踪迹。如今,由我校研发的“第一代警用标准处警-巡逻原型车”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慧眼”,并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专业媒体的广泛关注,被赞为“完全是科幻片的水准”。
这款“智能警车”由我校与吉利集团共建的“汽车电子研究院”研发。从2015年9月起,经过七个月时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警用标准处警/巡逻车原型车。目前,首批试制车已在浙江省公安机关成功使用,并在2016年9月举行的杭州G20峰会的安保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李言荣院士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离老百姓是非常近的,科技让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让人们更加安全、幸福指数更高、更有未来。绝大部分的科技都应该跟老百姓的生活、学习、工作结合起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一些在跨界交叉的边缘上的创新,才可能会出现一些大的或者是颠覆性的创新。”
在《生活圈》节目中,我校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殷光强教授邀请两位同学做了现场演示:提前把这两位同学的人脸信息放到数据库中,然后让两人混杂在人群中从警车附近走过,“智能警车”迅速识别、比对出了两人的面部信息并做了报警。
据介绍,“智能警车”只要看到3/4张脸,就可以进行精准识别。除了能认人,“智能警车”还掌握多项技能,不仅能识别套牌车,还能在方圆2公里的范围之内发现伪基站。更为酷炫的是,它可以实现夜间盲驾,在灯光全部关闭的情况下,运用红外线热成像仪进行驾驶。
央视记者在节目中介绍,这是我国目前唯一根据公安实际业务需求定制研发的一款集电气控制、无线通信、智能分析、信息采集等于一体的制式警车。该车在原有民用车平台基础上,着重围绕动力性能提升、电气电路改造、安全防护系统、结构化行李箱装备舱、一体化警示系统、智能信息化系统六个方面进行了研发。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常务副院长罗光春教授解读了“智能警车”背后非常强大的数据采集和通信处理能力。他说,这款智能警车“形成了一套在国际上都比较领先的超大规模警务数据处理技术体系。”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副研究员陆川在节目中介绍了这套“智能警车”连接着的“智慧城市大脑系统”,“大脑”链接城市的所有公共基础设施,实现一体化、可视化管控。例如,在“鸟巢”举办活动,就可以看到“鸟巢”周围的所有警力分布,科学调动警车数量;如果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实时调动所有公共资源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