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了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哈桑对阿米尔自始至终的一句承诺,它像树根一样牢牢地扎进哈桑的心底。这种义无反顾的情怀也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哈桑和阿米尔是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两个人物——这是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而他们俩就是故事中的悲剧人物。
《追风筝的人》是卡勒德·胡塞尼在迁居美国后根据自己一生的遭遇所创作的,书中有很多情节都是阿富汗历史的真实写照。少年时的阿米尔和哈桑是一对形影不离的玩伴,但由于一场在风筝比赛后发生的事情,阿米尔逼走了哈桑父子,成年后的阿米尔为自己的背叛感到懊悔并为之赎罪。
风筝是整个故事的经脉,从开端贯穿至结尾,也是故事灵魂的一个落脚点。因为风筝,他们情同手足;因为风筝,他们不欢而散;也因为风筝,他们在阴阳相隔后乞求彼此的原谅,在风筝的每一次升起与坠落中,我看到的是两个人的灵魂如流星滑落时的凄美。
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只因为出身不同、种族不同,而不得不遭遇天壤之别的命运。蔑视和不公平的待遇如同一把沉重牢固的枷锁,硬生生地套在哈桑的脖子上,伴随着他的出生,同样也伴随着他生命的终结。然而他的善良和忠诚并没有换来这把枷锁的丝毫减轻。哈桑是阿米尔的仆人,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就像夕阳下快要坠落的风筝那样微妙,在千丝万缕的牵连中忽隐忽现。
阿米尔想尽一切办法,渴望像哈桑那样得到父亲的认可和赞许,渴望追逐到天空中的那只渐行渐远的风筝,同时自己也像一只摇摆不定的风筝,在感情和良心上不知所向。而哈桑尽自己最大的忠诚保护着阿米尔,像线轴那样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长度,想让阿米尔所追逐的风筝飞得再慢一些、再低一些。阿米尔和哈桑通过风筝与线轴之间的玻璃线牵连着彼此,但嫉妒和怨恨让阿米尔多次想割断这根线,就像在每年乍暖还寒时的斗风筝比赛中那样割断他们之间的牵连。
优秀的文学创作总是因为它的厚重而经得住时间洪流的冲击,不被任何尘埃所掩盖。《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两个少年成长的故事,它也是阿富汗历史的一面镜子。《图书馆杂志》曾这样评价说:“它生动描绘了阿富汗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阿富汗人民曾经在战乱中饱受的屈辱与痛苦。
一个处于战争时期的国家,它的人民是没有任何权利的,因为人性、尊严、圣洁会被无情的铁蹄践踏得支离破碎,苟延残喘地活着是所有人的奢侈追求。在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人们剩下的只有愿望,一个能够回到原来生活的愿望,只是它像一只天边即将坠落的风筝,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所有人都满怀虔诚地追逐着。
我想,在《追风筝的人》中奔跑着的不仅仅只有阿米尔、哈桑和喀布尔的孩童吧,那千千万万个经历战火的阿富汗人民也在一起奔跑着,追逐着远离而去的和平与安宁。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安宁中的人来说,或许应该庆幸自己生在了中国。这个以风筝为主线的悲剧,可以教会我们学会珍惜现在的生活。
当然,我也很喜欢这部作品中的文字,喜欢慢慢地品读每一句话。它的文字平淡而质朴、细腻却深刻,像一股淙淙而流的小溪淌过我的心底,又像月光倾泻于湖面,波澜不惊的表面下有一种蓄势待发的力量。人物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故事扣人心弦的跌宕情节、历史原汁原味的真实面貌都让我感叹不已。
挣扎、背叛、忠诚、善良、悔恨、屈辱……这些情感在整个故事中纵横交错,强有力地抨击着我的心灵。一个故事中最打动人的不是这个人的遭遇有多么坎坷、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泪,而是他们因为无力反抗只有漠然顺从的人生态度最让人心疼和叹息。不值一提的言语和举止却最能触及读者的心弦,就像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风筝”在该部著作中象征着友谊、快乐、美好、和平,是阿米尔、哈桑和无数个阿富汗人民倾其所有而追寻的东西。那么,我也愿意像喀布尔的孩童那样,在浩瀚的天空下追逐我的那只风筝,哪怕穷极一生。
编辑:罗莎 / 审核:罗莎 / 发布:罗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