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对于《西游记》,人们一直有不同的解读,佛家看到了佛,道家看到了道,如今的成功学也从中分析总结出了各种成功秘笈宝典。《西游原旨》一书认为,“西游”本身是一本“炼丹修真”大法,唐僧师徒各代表一种意向,合为一体即为炼丹修真的要素聚集。其中,孙悟空扮演的角色可用“心猿”来概括,诚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所言,要“炼丹修真”,就要“心猿归正”。
其中,唐僧是马上之人,乃是元神,是炼丹三宝的拥有者,所谓“三藏”;心猿,司心志,属阳;水猪,司肝肾,代表着欲念,属阴;沙和尚有调和阴阳之体,是脾胃,属土。若由“欲念”牵起“元神”之马,师徒就会遇难,遇难之后又需由心猿归正来解救。
从这种角度来看,19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对原著的改编,在遵从原著的基础上,其实也做了一定的删减。它删减掉的,正是这里所说的“心猿”。在上20世纪80年代,电视开始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文化媒介。与同时代的《红楼梦》、《四世同堂》一道,1986版的《西游记》奠定了主流影视文化尊重文学文本的美学传统。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便孙悟空由来自“美猴王世家”的六小龄童扮演,形象气质与原著十分接近,全剧的摄制与表现风格尚带着传统戏剧的浓厚影响,个性因素让位于叙事结构严整性的需要,但它似乎把孙悟空的形象塑造得过于正面、典雅、纯粹了——孙悟空的反抗与隐忍,成了先行后续且完全互斥的关系。
何以见得?常江在《孙悟空伴随中国人度过所有时代》一文中认为,“五行山”成为悟空的性格分界点,从此前的不可一世的“大闹天宫”,到此后在“取经”路上魔性被消弭得一干二净,就连原著中最精彩、也最恰如其分地透露孙悟空反抗精神的“六耳猕猴”的“人格分裂”故事,也未被纳入剧情。
可以说,1986版的孙悟空十分精彩,但是缺乏了关于孙悟空心境之变化的描绘。而实际上,孙悟空在原著中有过多次性格变化,但这些在改编后的电视剧里并没有着重表现。与此相对照,《大话西游》对孙悟空的塑造,虽然从文本上是脱离原著的,但在精神内核上,却是契合原著的,在《大话西游·仙履奇缘》的结尾,孙悟空经过一系列心猿意马之后,最终回到了“心猿归正”的意向。
在《大话西游·仙履奇缘》里面的孙悟空具有人的各种欲念。这一点与原著中的孙悟空比较相似,原著中的孙为空喜欢学“地煞七十二变”而不学“天罡三十六变”,本属阳极却还要吃仙桃、仙丹、人参果大补之物。所以,《大话西游》中的孙悟空的形象,恰好补上了86版孙悟空所缺乏的“人性”。
那么,如何理解“心猿归正”的意义呢? 《西游记》的开篇词曰:
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
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
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
预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对于这首开篇词,李安纲在《论<西游记>诗词韵文的金丹学主旨》中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中生出万物是‘造化’,万物合于道是‘还源’。而‘西游’是走向虚空,西方即为坤空之地,这是手段;‘释厄’是摆脱灾厄,是目的。可见,小说要写造化和会元的生命规律和走向虚空而解脱的人生观。因为道无生灭而万物有生灭,要想无生灭而永恒,就得摆脱欲望凡心而合于道心。”
我认为,李安纲这句“要想无生灭而永恒,就得摆脱欲望凡心而合于道心”的观点,正好概括了《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心境改变。这像是补上了1986版孙悟空形象的空缺,使之更加完整了。同时,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最近愈来愈多的影视作品将视线转移到了孙悟空的“魔性”的原因。
正如第七回的诗句所言:“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圣齐天非假论,官封弼马是知音。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万相归真从一理,如来同契住双林。”心即猿猴,心猿归正,万相归真。
编辑:林坤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