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近年来,学校坚守人才培养核心使命,依托学科特色,聚焦科技创新创业,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通过“五个坚持”,即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坚持创新创业教育全链条、坚持创新创业资源全开放、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起“教学产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
李克强总理为电子科大“创客”点赞
深化改革,打造成电特色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高度重视并做好顶层设计,深化人才培养改革,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根本定位。2016年学校明确提出,要努力“培育一批适应泛信息化时代、敢于跨界并具有跨界创新集成能力、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学术精英、行业精英和创业精英。”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学校建立了创新驱动、交叉培养、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形成了普及教育、实践教育、孵化教育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普及教育方面,学校开设普适性创新创业课程、素质精品课程、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并编写了特色教材。同时,大力打造一支创新创业核心教师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实践教育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实践体系与平台,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和创业比赛实践,以科技创新带动科技创业,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科竞赛夯实学生基础科研实力,让创新应用于创业,让创业获得发展机会;在孵化教育方面,学校聚焦“电子信息+”,点面结合,分层次、分类型、科学化地实施创新创业全过程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孵化体系。建设校内孵化器、校外孵化器和加速器、校企孵化教育平台等,完善体系化培训、项目化资助、基地化支撑、多元化投入、社会化运作、制度化保障机制建设。
在校内各部门的紧密配合下,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持续发力,2016年完成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体架构规划,初步形成“素质公选课——核心通识课——辅修专业——双学位”覆盖全部本科生的分层递进式教育教学体系,并对课程、活动、辅导等多种教育类型进行资助,支持教师、辅导员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创新创业教学活动探索,并落实推进了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方向)辅修及双学位的培养方案,2016年春季学期正式在双校区开课,全面满足了各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诉求。
在探索构建成电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学校获得了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肯定:2013年获评成都市科技局首批“成都市科技创业苗圃”、2013年获评成都市人社局首批“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2013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2014年成为四川省委组织部“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首批示范高校、2014年获评四川省金融办唯一的“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金融对接基地”、2014年获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先进单位”、2015年获评四川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2015年获评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共50家)、2016年获评全国高校典型经验高校(创业50强高校)和教育部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共99所)、2017年成为首批“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四川省唯一)等。
协同创新,提供全方位创业指导服务
为了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取得实效,学校从创新创业人才档案建设、顶级创业导师库搭建、创新创业资金保障、多方联动机制构建、创业孵化服务升级、校内众创空间建设、校外孵化基地和创业品牌活动打造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保障服务。
学校深入实施“电子科技大学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个面向计划”: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指导工作,面向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部分学生开展精英教育。通过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体系保障,打造创新创业学生档案,实现创新创业普及、项目团队指导和创业种子精英培养。
在搭建顶级创业导师库方面,组建了由IDG全球常务副总裁熊晓鸽、老鹰基金创始人刘小鹰、洪泰基金发起人俞敏洪和盛希泰、新尚集团董事长唐立新等组成的校外顶级创业导师团队,由重庆博恩集团总裁熊新翔、四川创意信息董事长陆文斌、北京荣之联董事长王东辉等组成的校友创业导师团队,由成都成电光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昆教授、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教授、机器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程洪教授等组成的校内创业导师团队,为同学们创新创业“指点迷津”。
为了强力保障创新创业资金,学校携手洪泰基金、成电联创、东篱资本、成都高投创投、天使圈、天风证券等创投伙伴,设立了多只孵化基金:2014年联合5家投资机构设立1亿元的“E天使”战略合投基金,2015年就设立了1亿元的电子科技大学天使投资基金和2000万元的电子科技大学创业种子孵化基金等,为成电学子创新创业提供了充足的阳光雨露。
学校积极搭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创业创新协同机制,着力打造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学校与高新区签约共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暨“一校一带”计划,与郫都区签约共建“一校一带”菁蓉镇创新创业基地及成果转化园区,积极促进我校科研项目孵化基地、孵化器及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园区落地。
今年5月4日,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电子科技大学-荷福-临港众创空间”正式启用,众创空间由电子科技大学、上海荷福集团、上海临港集团三方强强联手、合作共建,是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众创空间。目前,众创空间的8栋楼已经科学布局,建成了包含创客空间、联合办公、创业咖啡、新型孵化器和创业社区等五种空间形态的综合性众创空间。
此外,校外的电子科大-龙湖地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也为成电创新创业团队提供舒适的办公场地及完善的孵化服务。学校还打造了创客学堂、企业家讲坛、创业沙龙、产品汇、中心开放日等一系列创新创业品牌活动。特别是自2010年开始,每年9月举办的创新创业周活动,将创新创业成果向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展示,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电子信息+,加出创新创业新天地
追溯我校创新创业工作发展进程,并按照其形态来进行大致的划分,可以划分出四个发展阶段,从以学科竞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1.0版本,到以创新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2.0版本,再到以创新创业为主要表现形式的3.0版本,以及从2015年开始的4.0版本。无论在哪个阶段,学校都始终认为,大学创新创业要走掌握核心技术的路线。
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形成了“1+1+1”的创新创业育成组织模式,即让三五个以上的学生经过前期的碰撞、交流提出创新的思想和理念,再让青年导师加入团队进行引导,最后引入国家级科技平台或科研大团队的软硬件资源作为支撑,从而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鹰眼”高精度定位安防系统依托微波散射与辐射科研团队,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室内外高精度厘米级室内定位系统。在校博士生朱晓章以此为核心技术成立公司,不到三年估值4亿元。校机器人团队的“羽毛球机器人”受到李克强总理、李源潮副主席和刘延东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青睐,这一成果得到上海荷福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支持成立公司,年销售额达5000万元。这两个项目就是“1+1+1”模式探索出来的典型案例,已经成为成电创客里的明星团队。
成电青年创客们创出了风采、创出了水平、创出了实效:据统计,截至目前,全校共培育学生创新创业团队700多个,支持学生自主研发项目2100余项;孵化学生创业企业93家;学生创业团队融资突破2.3亿元,涌现出一批融资或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创业公司。2015年11月,由博士生马天琛创办的“泰聚泰”公司登陆新三板,成为全国首家在校大学生创业上市公司。
创新无止境,创业正当时。李言荣校长指出,“我国未来的发展依然需要依靠工业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科技进步带来的强大动力,而电子信息+则有可能把我国直接带到世界经济第一的位置。”因此,以“电子信息+”为引领,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各行各业进行交叉融合,让成电创客在各行各业有了施展拳脚的广阔舞台。
校党委书记王亚非表示,学校将更加扎实地推进创新创业普及教育、实践教育、孵化教育,把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学校的“一校一带”行动计划等有效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使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成为广大成电学子的一种优秀品质和未来人生道路的积极选择。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