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报讯 第二届“中山人才节”上,广东省省教育厅和市政府签订了《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框架协议》,广东省教育厅将在中山建立 “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双方正式展开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的深层次合作,这也是全广东省首个行政区域内的综合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当天上午,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高校、企业还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明德楼举行了“广东省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山)”的揭牌仪式。
■采取 “一个基地多个工作站”模式
根据双方签订的协议,“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建立后,广东省教育厅将汇集全国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和智库资源,为中山市打造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平台,中山市将充分发动政府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从政策、经费、资源等方面予以全方位的支持,切实保障培养基地的教学科研条件。
广东省教育厅和中山市将按照 “一个基地多个工作站”的模式,依托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共同建设 “广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中山)”运行平台,依托中山市新型研发机构、大型企业等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对口广东省内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使其成为研究生培养、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目前,中山已选出达华智能、长青集团、明阳风电、大洋电机等10 家企业,和广东省内的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和深圳大学6所高校进行对接,共同建立10个研究生工作站。
基地设在在电子科大中山学院,将采取“项目导向”模式开展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由中山企业根据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出招生“菜单”,经过基地汇总、专家诊断和评估遴选后上报到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再根据各高校科研团队的专业特长,把技术难题和招生指标同时下放到学校进行单列招生。
■“双导师”制促研究生培养更接地气
合作双方将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学校和培养基地“双导师”制,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科研创新规律,根据不同项目需求制定基地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采取 “1+2”、“1.5+1.5”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具体专业类别而定),研究生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高校培养为主,研究生在学校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课程学习;第二阶段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培养为主,学生围绕科研项目进入研究生工作站开展课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工作。
对于这种新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中山签约的企业家都表示期待。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当前最想招纳研发新能源动力组合系统所需的电子、机械、自动化控制等方面的人才,但公司总裁晏展华坦言,要找到合适的实用型高素质人才非常困难,而现在这种新模式就相当于为企业量身订制了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兼学位办主任孙延明表示,过去研究生培养是点对点,即一所高校或某个学科对接一所企业,但现在通过政府搭台,中山联合培养基地能够实现多对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也更加符合当前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这种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对重大成果的突破、知识产权的沉淀等等,作用非常大。”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