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成电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教育导报:诺奖得主朱棣文在电子科大勉励青年学子—“生命短暂,要勇攀科学和人生的高峰”
文:教育导报 图:教育导报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7-09-22 4499

  “我其实不但长相平庸,学术上也是家族的‘害群之马’。”日前,面对大厅内围坐得水泄不通的电子科技大学师生,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简单问候后平淡开场。

  望着朱棣文 PPT上颇有些婴儿肥的婴孩照和皮肤偏黝黑的童年照,再看看正说话的老者,温文尔雅,从着装到 PPT都一丝不苟,在场师生明白了科学家的自嘲式幽默,掌声雷鸣。

  “人们问我如此成功背后的秘诀是什么,一部分是因为我有明智的父母,支持我和我的兄弟们去获得良好的教育,他们很想让我们几兄弟都能成为教授。”朱棣文坦言,正是父母辈的受教背景让家人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三兄弟也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父母支持他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上世纪70年代他从事物理学研究时,物理学就业率非常低,大家都很担心。“我却说‘我不在乎,我真的对物理学感兴趣’。”朱棣文说。

  他攻读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又做了博士后研究。那时候,他已经能够制造激光器了。朱棣文颇为骄傲地说:“我设计制造的激光器比市面上那些商用的好多了。”

  要是父母不同意自己的选择怎么办呢?面对青年学生的困惑,朱棣文回答说,仍然要选择自己爱好的。两代人之间总有些观念的冲突,要勇于坚持自己的。

  他笑着回忆说,他读了6年研究生,后来实在受够了,就对导师说:“你再不给我博士学位,我就不跟你做实验了。”

  挑战和不服输的精神更体现在他的科研之路上。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朱棣文参与做的第一个项目是“Anderson Local?ization”测试的光激发能源转换,没有成功。与 Allen Mills和 JanHall一起做的激光分光镜项目,引起很大轰动,却什么都没发现。他们并没有放弃,继续攻克难关。后来,朱棣文在此基础上,开创了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被誉为“能抓住原子的人”。

  “绝大多数我们所面临的真正危险,并不在于树立过高目标而随之惨败,而在于目标选得过低,只能平凡无奇。”朱棣文寄语青年学生说。

  他告诫后辈青年,要勇于攀登,学会使用工具去努力发现,争做相关领域第一人,才会有最大的收获。“如果你是第100个看岩石下面的人,你看不到任何新东西,如果你是第一个人的话,即便你不聪明也能发现新的东西。”

  49岁那年,在斯坦福任教的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自嘲,获了诺奖才敢在哥哥和弟弟面前抬起头来,“这样,我才能平等地和他们站在一起。”

  2008年,时任总统奥巴马邀请他出任科学顾问。朱棣文一开始并不想从政,而是打算继续回到大学,做实验和教书,并在傍晚时分俯瞰圣弗朗西斯科的伯克利校园。一小时的谈话结束,朱棣文改变了主意,决定攀登人生的又一座山峰。

  翌年初,朱棣文正式就任美国第12任能源部部长。看似是总统强有力的说服力,但朱棣文说,是他一直以来对全球能源危机和气候变暖的持续关注,促使他放不下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感。稍加检索,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首次访华,在北京、天津、上海高校做的讲演都关乎全球能源和气候,呼吁中美携手共进。  

  “我相信科技能够深层次地塑造这个世界,而能源和气候问题挑战则是科技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朱棣文说。

  这正是他在演讲尾声中想要强调的,作为科学家,除了物理研究之外,他要积极地去影响社会,引起大众对气候问题的关注,“我告诉自己,我能影响年轻的一代的话,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所以,他鼓励理工科学生也要多读人文类书籍,要关心社会发展。

  此次讲演是朱棣文为了践行两年前的约定。2015年,在第二届中国大梅沙论坛上,电子科大立人班的学生向朱棣文发出邀请,他慨然应允。他来电子科大“成电讲坛”开讲,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报道链接:

  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doc-3114.html?from=singlemessage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