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月25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吴朝阳研究员和青藏高原研究所沈妙根教授受邀做客学者论坛,为我校师生带来关于植被物候变化遥感反演与生态系统碳循环、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反馈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在创新中心大楼举行,由资源与环境学院周纪教授主持。
吴朝阳研究员在报告中介绍了物候变化遥感反演算法与模型。他提出,物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因子、生理因子以及其他因子,但是传统的物候变化遥感反演方法(如阈值法、变化点检测等方法)难以综合考虑上述因子,导致反演精度偏低。因此他对遥感反演算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结合植被指数和温度的算法以及累计曲线提取算法这两种新算法,并在针叶林和落叶林地区进行了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吴朝阳研究员讲述了积雪物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他从积雪物候的提取,积雪对植被生长开始期的影响,积雪对年最大NDVI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接着,他揭示了物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碳循环之间的关系,他以落叶林和常绿林为研究对象,经过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态系统碳循环受物候变化的影响效果不同,对于碳的净储存影响,生态系统的呼吸作用的重要性高于光合作用,秋季物候的重要性高于春季物候。吴朝阳研究员针对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享,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氮沉降对植被物候影响的研究,发现氮的含量较高,将会促进光合作用的发生等其他研究结论。
沈妙根教授介绍了青藏高原的植被从东南到西北的种类变化,列举了几种典型的特例。接下来通过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引入以下几个内容:一是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的影响。二是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对局地气温的反馈。沈妙根教授以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植被返青始期的影响为研究背景,通过图表信息和最近十年关于高原返青期变化的差异的争议,并且分析了产生争议的原因。他详细展示了青藏高原植被生长对气候的反馈,包括多种方法系统分析、观测数据、植被覆盖度增加降低昼夜温差、机制分析、日间温度对植被变化的敏感性、负反馈与正反馈等内容。他最后引导师生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青藏高原遥感植被物候的不确定性,依托中科院的“高寒网”构建了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地面观测网络;二是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进行了多季节和多幅度升温对高寒草甸结构和功能影响研究试验。
相关链接:
吴朝阳,1982年生,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10至201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基于遥感数据的植被生化参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反演、地面通量数据和生态模型的融合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中科院院长奖、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科技部首届青年科技人才、科技部十三五规划空天领域专家组成员。主持自然基金委青年基金、面上基金、优秀青年基金以及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项目。第一作者(通讯)发表SCI论文40余篇,主要包括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等遥感与生态学科期刊。
沈妙根教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Global Change Biology编委会成员。2004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学士,2009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日本国立环境研究博士后,2012年加入青藏高原所工作。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及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PNAS、Global Change Bi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2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4篇(2017.6检索)。2014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5年获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