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人物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桃李春风】李旭:让每一个声音都娓娓动听
——来自本科教学一线的报道(三)
文:李果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5-04-01 5529

  在日语系《综合日语》的课堂上,外国语学院2013级日语专业的同学们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在这个两人一组的游戏里,一位同学在心里想定一个对象,另一位同学则需要用日语提问并猜出谜底。

  “是活着的人吗?”

  “是男性吗?”

  “是明治时代的作家吗?”

  ……

  几个回合下来,谜底被揭开,答案是:夏目漱石。

  “作为‘茶歇’,猜谜游戏让刚刚接受了日语密集‘轰炸’的同学们重新打起了精神。”日语专业学生刘志鹏似乎深有感触。

  这样的场景在《综合日语》的课堂上屡见不鲜。通过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进而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已成为课程主讲者、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旭的一张“名片”。

1427705097519856.jpg

互动,让学生享受学习

  在电子科大从事日语教育二十多年,李旭一直保持着每天阅读日语新闻的习惯。这些涵盖各个领域的新闻被她带到课堂上,与学生们一起探讨、争鸣。

  除了用日语新闻复习学过的语法和词汇,李旭还选择有趣的话题和学生进行讨论。“课堂教学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还要通过互动让大家掌握知识,并通过这个沟通过程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李旭说。

  在“3·11”地震四周年之际,日本举行了追悼仪式。追悼会上,一位19岁的女孩轻声讲述了亲历地震并与母亲永别的故事。“妈妈因为受伤无法动弹,但她不想让女儿离开,可女儿留下来的话也只会葬身于即将袭来的海啸。如果你是那个女孩,你会怎样选择?”

  接下来的课堂讨论充满了温情与矛盾,甚至有同学留下了眼泪。“互动教学,很多时候都要以分享和共鸣为出发点,而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

  在她看来,学习外语就是学习一种文化,“通过新闻媒体,了解同一件事情在别人眼里是什么样的,既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也是理解对方文化的一种方式。”

  除了新闻,听的一首歌、看的一段电影往往也成为李旭在课堂上分享并鼓励大家进行讨论的话题,进而将互动内容总结成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受用的处世道理。在学生们的“怂恿”下,她偶尔还会在上课时唱上一两句。

  语言学习重在应用。“老师不能仅仅根据课本内容进行讲解,还要懂得抛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引领好方向。”李旭认为,互动教学要求老师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并认真思考,“待学生讨论完成后,你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

  “李老师在课堂上时常提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思考,而不是让我们死死盯着书看,我非常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2013级日语专业学生段丽平说,“我不仅仅学到了日语专业知识,而且会收获在其它方面的点拨,学习日语和其他知识的兴趣也逐渐提高了。”

在日语课堂融入中华传统文化

  除了通过互动教学实际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李旭和日语系教学团队还将互动教学的视野延伸到了本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在《综合日语》的课堂上,学生正借助PPT进行演示,介绍中日两国在压岁钱这项风俗上的共同点和差别。“在中国和日本,小孩都有拿压岁钱的习惯。但拿压岁钱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中日两国在压岁钱方面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李旭介绍,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需要学生们在课后“组队”完成。经过讨论和分工,小组成员们分头查资料、制作PPT、撰写讲稿、课堂发言,最终在课堂上用日语完成“发表”。

  除了压岁钱这个话题,中日两国清明节、端午节和儿童节的对比都曾出现在课堂上。刘志鹏说,“这不仅让我对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和共同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也进一步加深。”

  这一尝试源自李旭和日语系其他老师承担的一项校内教改项目《日语教育中本土文化导入策略——以培养跨文化交际中平等对话意识为目的》。这个始于2014年的项目将持续到2016年,旨在将中国传统文化导入至我校日语专业教育过程中。

  “以前,在信息获取还不那么方便的时候,学生们手头往往只有一本纸质词典,一本教科书。而现在,数字媒体非常普及,大家不仅人手一台电子词典,日剧、动漫都成了大家摄取信息的渠道。”李旭说,加上中国文化的元素在目前的教材里出现频率较低,导致学生对目的语文化非常关注,“同学们对细节了解得很清楚,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涉及到自己的文化反倒说不上来。”

  长期从事日语教学的李旭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跨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平等的对话。并非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像日本人一样行事就算具备了跨文化交流能力。如果舍弃自身的文化去迎合对方,这只能被称为“同化”。只有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去理解和适应对方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

  于是,她和同事们整理、统计了各门课教材里出现的中国文化元素。“哪里出现?以什么方式出现?几年级出现?低年级导入简单概念,高年级推动同学们主动思考,我们根据不同的情况利用不同的时机和方式进行导入。”

  培养本土文化意识,并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在李旭看来,这是日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通过探究式的小组研究和充分的课堂讨论,这个意识正在逐渐养成。”

有了知识和教养,大学生还要有情怀

  “早上好!这封邮件添加了两个附件。一个是布置给同学们作业的参考答案,请将文件转发给同学们。另一个是给你的礼物。在上课的过程中拜托你去帮我送文件,因此你错过了课堂讲解的部分内容,让我心里有些不安,所以在此将你错过部分的PPT发送给你。”

  收到这封邮件的时候,2013级日语专业学生刘志鹏感到很意外。

  在上课时,他曾帮助李旭将一份很急的材料送去主楼,“但我没想到李老师在课后还专门把PPT发给我。”

  课堂之外,李旭仍然牵挂着学生的成长,千方百计为学生增长见识、扩大视野创造机遇。上学期,国内著名的外语学习网站——沪江网副总裁徐华在李旭邀请下来到学校,为日语系和学校爱好日语的学生讲述了创业经历。徐华是日语系成立后的第一届学生,他的故事让许多同学受益匪浅。“各种相关讲座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前辈们在学业上的答疑解惑,使得我们的日语水平可以更上一层,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给了我们向前的信心,让我们可以走得更远。”2013级日语专业学生李佳洋说。

  在李旭的设想中,无论是课堂上的各类互动尝试,还是在课堂外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不仅拥有知识和教养,更要培养情怀。

  最近的课堂上,李旭又与同学们分享了热播剧《平凡的世界》。这部剧让李旭深感农民生活的不易,她提议同学们跟自己一起反省一下,是否曾经歧视过农民工?嫌弃他们脏,嫌弃他们臭?

  “大学四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要有知识,但这还不够,我们要努力把知识变成教养,和人融为一体,成为人的一部分。而比教养更高的是情怀,即便社会上有再多不堪,也不能让自己变得麻木。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有丰富感受性的人。”

  李旭曾写过一篇文章:《让每一个声音都娓娓动听》。文中说:“声音有很多,包括知识的声音,生理的声音,心灵的声音。我希望传授的知识让学生们感到有兴趣,我希望能用动听的语调将这些知识娓娓道来,我希望能用发自心田的美好感染每一个学生……我希望自己能让每一个声音都娓娓动听。”


编辑:  / 审核:  /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