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编者按:10月28日,“人工智能通向人类未来之路――2017天府软件园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四川互联网大会”在成都举行。大会邀请到国内外顶尖行业专家到场,与本土互联网从业者深入交流,探讨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广阔的应用空间。我校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尧德中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罗蕾教授率团队参加会议。
28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封面新闻”报道了尧德中教授团队的最新研发成果——癌症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5秒钟内对癌症进行诊断和病灶勾画。报道内容如下:
日前,沙特阿拉伯授予一名”女性”机器人沙特公民身份。她也因此成为史上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从会写诗的智能机器人“小冰”、战胜人类围棋高手的阿尔法狗、能灵活玩转手术刀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从人工智能这一概念被提出至今,人工智能已经走过了60多年。
从最初的概念,人工智能逐步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发展出了一些有形的产品。28日,天府软件园高峰论坛暨第十一届四川互联网大会在成都开幕。在接受记者采访中,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尧德中教授透露,由电子科大专家团队所研发的癌症识别人工智能,可以在5秒钟内对癌症进行诊断和病灶勾画,这远远超过人类医生至少5个小时的处理时间。”基于癌症识别人工智能的研究成果即将成立公司,落户于成都高新区,走向市场。
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美国医学生物工程院院士尧德中教授
尧德中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
尧德中团队研究的方向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聚焦于医疗和游戏。该如何去理解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尧德中形象地比喻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是为深度神经网络提供思想的源泉。更简单的说,人工智能的计算速度、记忆能力这类大脑活动比人类更快速、更强,就象是现实生活里的‘超人’。”从比喻落到实际,尧德中讲到,由多名电子科技大学专家、博士研发的人工智能癌症识别机器人目前已经成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
那么,这个“超人”有哪些过人之处? “经过深度学习,这个医生可以通过CT,对癌症的病灶勾画出范围,人类医生平均需要5个小时。而基于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产品,它可以象人脑一样运转,但却比人脑的迅速更快,只需要5秒便可完成癌症诊断。”该团队成员、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尹愚说,这一癌症诊断人工智能目前已有了500例临床测试的经验。目前,研发团队正在积极筹备把研发成果从实验室推向市场。
据了解,这家名为大象分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经成立。尹愚说,成都高新区的菁蓉国际广场对该项目入驻非常欢迎,随着公司的成立,这个曾经局限在实验室的成果将量产。目前企业也在积极寻求融资,首次融资规模预计将达到千万级别。
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结合的一大特征是实现脑机交互。听起来,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概念,一时难以令普通市民理解其意义所在。对此,尧德中介绍了电子科大研发团队一款专门针对脑瘫患者康复训练的人工智能,“这一人工智能,充分体现了脑机交互的过程。”
他讲到,传统的康复训练,是利用机械性的康复设备去进行,从而起到锻炼四肢肌肉的作用。“这种通过外在运动,然后传递给大脑,让肢体活动是一种被动的康复。我们做的则是一种主动的人工智能康复设备。”何为主动?尧德中对这一人工智能康复设备与患者的互动做了勾描,“让大脑生成肢体运动的信息,这组信息生成后,由大脑传递至人的肢体,再配以机械性设备,使患者进行主动式的康复训练。”在完成康复训练后,人工智能设备还将对每次训练给出一套评价指标。据介绍,目前,这套人工智能康复设备在八一康复医院试用测试中,主要针对6至11岁的脑瘫患者。
(封面新闻 2017年10月28日报道 记者 张想玲 杨晨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