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电讲堂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成电讲坛】李智渊教授讲述成电故事兼谈通识教育
文:学生记者团 周宇思 宁芳平 王一涵 来源:学生记者团 时间:2017-11-28 8849

  11月23日下午,我校李智渊教授做客成电讲坛,讲述自己与成电的故事,并与在场师生探讨了通识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dfab6b2306a6233ce2fdb2b74da869f4.jpg

成电岁月:艰苦却幸福着的日子

  “61年来,我们怀着梦想,脚踏实地同成电一起成长、奋斗,我们见证了成电的诞生、成长、壮大,现在成电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78岁的李智渊自豪地说。

  李智渊一家和成电有着不解的缘分,他的妻子毕业于二系,他的大女儿是1986级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他的小女儿也是成电子弟小学毕业的。一家人,都有着共同的成电情怀。

  李智渊是成电的第一批学生,他回忆了当年的学习场景。1956年的沙河校区条件十分艰苦,周围茫茫的一片稻田中建起了几座楼房,主楼还没有完工,同学们拿着一块小木板、一个马扎到阶梯教室上课。首次开学典礼的主席台是临时用木板搭成的,秋雨连绵,道路泥泞,建筑物间有许多深沟,中间用木板搭起通道。有的宿舍还没电,食堂就是一个大草棚,没有洗澡设施,交通也非常不便。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不同的幸福观”,虽然条件艰苦,但李智渊仍能从中感受到幸福快乐。

  成电的筹建集中了当时国内在无线电通讯最强的师资力量,从北京派来的吴立人院长深入到学生中,对大家的学习和生活嘘寒问暖,让大家备受鼓舞,李智渊回忆道。

  那时候成电的专业都是“响当当的高端专业”,还有若干涉及国防的保密专业,这是其他学校都没有的。学校还拥有一批苏联专家,其中就有曾担任校长的刘盛纲院士的指导老师——苏联科学院院士、功勋科学家列别捷夫。李智渊还亲眼看到过从苏联运来的一箱箱俄文图书,“我觉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种大场面,学校还能得到国际性的支持。”

  此外,学校还有成都高校中最有名气的管弦乐队,在1956年成都市国庆游行时,乐队在人民南路广场上“大显威风,神气得很”。成电的生活让李智渊记忆犹新,每天早上,大家都准时起床,跑步锻炼或者读外语。周末,教工三楼还有舞会和唱片欣赏会。学校的合唱队、男篮队、排球队也经常在各种比赛中夺冠。

  那时候学生们努力学习的风气很浓,荣誉意识、自律意识都很强,“颇有一些君子之风”,遇到不好的事情,学生们就会直觉地反应:这种事情我们是不能做的,或者是不可以做的。成电呈现的这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面貌让李智渊久久不能忘怀。

微信图片_20171128163550.jpg

成电校训:“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是一种精神

  作为学生,你为什么要来成电?你来成电想干点什么?李智渊问在场的同学们。古语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是当“大任”落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自己要做点什么,才不枉来了这个世界一趟。他认为,人生要过得有意思,总要给世界留点有意义的东西。

  近年来成电的发展非常迅速,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提高,作为成电的学生,应该为成电争光,为成电的发展做出贡献。李智渊认为,“求实求真、大气大为”是成电精神的灵魂,作为一所大学,既要有大楼,还要有大师,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精神,没有精神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这个大学没有意义。他说,“求实求真、大气大为”集中体现了成电人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崇尚真理的探索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和探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李智渊引用了成电数位知名教授的育人理念,林为干教授说,“我们要努力成为真正的专家。我心目中的专家,就是全国有人遇到这方面的问题,都要来向我们请教。”卢文教授说,“请把你们这方面的知识都给我忘掉,让我来重新给你们建立新概念。”龚绍熊教授说,“你们一定要学好外语,没有学好外语,就不要上来。”这些是成电前辈们的“大气”。

  但是,不光要有“大气”,不光要有宏伟目标和豪情壮志,还要干点大事,要有“大为”。要“大为”就要有真本领,就要踏踏实实走出每一步,就要“求实求真”。此外,学习中一定要有主动精神,要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不要为分数而学习,更不要为了学业得到“通过”而学习,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传道授业:最大的骄傲是培养出了有责任和担当的学生

  不久前,电子科大官微推送的一篇《价值3亿!成电神秘校友捐赠宏伟楼宇助力母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刷爆朋友圈。这位神秘校友便是李智渊教授的学生。谈起这位“神秘校友”,作为导师的李智渊话语里是满满的自豪。

  他说,那是一个学习努力、勤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学生。1984年的毕业答辩会上,他敢于“挑战”老师,让李智渊产生了好感,就选中了他。这个学生也不是一开始就那么“牛”,而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当年,李智渊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是把相当稀缺的两台PC机连起来进行通讯,他接到任务时很紧张,“李老师,我搞不来,我没有学过呢!”李智渊回答说:“就是没有学过,才叫你去做。”后来,经过许多工作的实际锻炼,他很快就成长了起来。

  李智渊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工作细心,认真负责,遇事能顾全大局,有强烈的责任感,碰到利益冲突时能够谦让,做事踏实低调,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坚定的信念,不怕困难,顽强坚韧。在具体工作中,他有很强的团结合作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团队的积极性。”

  李智渊鼓励成电学子向这位校友学习,严于律己,勤于思考,学会团结协作,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要有坚定的信念,要不怕困难,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通识教育:教育不应该是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

  李智渊以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揭开了通识教育的面纱。在他看来,这个问题说明了我们的教育存在问题。强调“专”,分得太专业,管得太死,缺乏“广博”。当时计算机用于导弹系统这个专业的设置就让他百思不得其解,毕业以后在这方面工作的人太少。

  1952年的院系调整要求全国高校全面学习苏联,对大学的系科进行了大调整,综合大学数目大大减少,成立了许多专业学院。以清华大学为例,首先,由原来的多院系、多科性的大学变成了单一的工科大学,大大削弱了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其次,在专业设置上,与欧美高校的通才教育模式相对,按照苏联工科大学教育模式按系设立专业。李智渊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需求应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过去清华实行学分制,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取消学分制后,实行学年制,不能自由选课,也不能转系或转专业,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个人兴趣和特长的发挥。

  李智渊说,通识教育是一个很大的题目。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译名。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端逐渐显露,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素质比较低,因此便提出改进方法,实施“通才教育,文理渗透”。

  对于通识教育,他比较赞成通识教育研究学者李曼丽的理解:第一,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应该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第二,从目的上看,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第三,从内容上看,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

  李智渊提出,教育不应该是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教育应该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博雅精神、优美情感、见识广博的人才,并且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那么通识教育又如何实现呢?李智渊提出了四个方法。一是要提倡通识教育的观念;二是要通过大学体制来加以保证;三是要仔细调整课程体系;四是在教育方式上要多样化。对电子科大来说,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涵盖主要的学科领域,同时照顾到各学科之间的平衡课程结构,应该有我们学校自己的特点。“成电学生的实干能力是比较强的,甚至是很出色的,但有些方面还有些欠缺,如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沟通能力的培养。”李智渊说道。

李智渊讲座 (3).jpg

  在讲座最后,李智渊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让读书成为自己一生的爱好。他说,课堂上学的东西是很有限的,内容广度有限,深度也有限,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东西。要博学,就要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就要多读书。要有深度,要有进一步提高也要多读书,不断输入新的思想和信息,看看别人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值得参考和学习。

  多年来,读书已经成为李智渊的爱好。他一天不读书就会感到若有所失,无论走到哪里都想到书店看看。他也希望成电学子能养成一生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身的气质,实现更好的成长。

308c233db5916fbd15d0df7f698ca2b3.jpg

  本次讲座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主办,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承办。讲座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元顺教授主持。

 

  相关链接:

  李智渊,1961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1964年研究生毕业。1965年调往北京十院十五所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工作。1973年调回成电任教。1980-1983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1988年晋升教授。1989年受四川省电子厅和学校的派遣赴深圳创办外向型的软件企业——新欣软件,期间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软件产业的有关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先后担任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专家组成员,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多媒体分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计算机学会多媒体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媒体专业委员会常委,深圳市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等。

  长期从事计算机软件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软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软件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获多个科研奖项,发表论文多篇。出版《C语言》《多媒体的原理、技术与应用》《高速计算机网络》等著作5部。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