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1位成电优秀研究生、牛津大学资深教授、十余门前沿综合课程……几个“亮眼”的关键词指向了2017年夏天拉开序幕的研究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牛津这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大学里,教授们向我校研究生讲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前沿技术讲座和课程,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牛津之行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渴望成为真正的领军人才!”研究生唐韬说。
“领军人才”计划入选者赴牛津学习访问
学校研究生“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际上是一个更大的“重构计划”的“子细胞”。从“牛津之行”即可管中窥豹,看出“重构计划”整体宏大,目标高远。那么,什么是“重构”?为何“重构”?怎样“重构”?这将对成电的研究生培养产生怎样深远的影响?
明使命:“双一流”目标催生研究生培养体系“重构”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制定的战略发展目标前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要来一次大重构、大改革,培养高层次‘领军范儿’的研究生,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为国家创新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生培养处处长兰中文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孕育着山呼海啸的科技产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电子信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为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研究生教育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和“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在紧紧抓住“电子信息+”时代机遇,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的成电,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必须的、决不能缺席的。
追求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催生了“重构”计划。
“面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家和区域经济主战场,加快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改革,对硕士生实施‘培养体系重构’计划,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职业胜任力。”兰中文介绍说。
“重构”计划的主干是在加强思想引领的基础上,实施“三结合”与“九措施”。
“三结合”,即国内与国外培养相结合,拓宽研究生国际视野;校内与校外培养相结合,增强研究生职业胜任能力;科学与人文培养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
突出重点,“九措施”迅速推进:改革招生制度、重构培养方案、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适应研究生分类培养的师资队伍、改革教学模式、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设立“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不断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重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开创红色“研”途
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激战百丈关……在雅安多个革命纪念馆中,我校30余位研究生党员骨干结合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实地了解党史,追怀长征路上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壮志豪情。这是研究生院近期组织的第四期研究生党员骨干红色实践教育培训班活动。
研究生党员在娄山关大捷遗址参观学习
“思想引领是一流研究生教育的‘铸魂工程’,年轻的研究生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将青春梦融入成电梦、中国梦,才能成为真正的精英人才,为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研究生院副院长、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汪利辉说。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是学校在研究生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抓手。学校研究生党建工作以“引领思想、坚定信念、塑造人格,培养精英”为宗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促进我校高水平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我校现有研究生党员4800余名,约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34%,共设研究生党支部227个。
“以评促建”是红色“研”途中的发力点。从2006年起,学校在全体研究生党支部中连续11年开展以评促建的“先进研究生党支部创建”活动。迄今为止共有2000余个支部参与创建,累计获奖支部达到436个。经过11年的不断积淀与创新,支部创建内容逐步丰富,并传承开展了支部主题活动月、研究生党建精品活动等品牌活动。
四大特色活动是红色“研”途中的倍增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在研究生中开展理论宣讲教育、红色实践教育、廉政实践教育和社会公益实践等四大特色活动。
其中,理论宣讲教育、党课学习等紧扣时政热点,比如,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汪利辉为电工学院、微固学院党建委员会党员作题为“走进新时代,紧跟新形势,做成电先锋”的主题讲座,详细解读十九大精神,并结合学校发展和研究生党员骨干成长,对党建委员会党员提出了新期望。
研究生党员在井冈山干部教育学院参加红色实践教育
井冈山红色教育基地、遵义红色教育基地等都留下了我校研究生党员的足迹。他们开展红色实践教育,通过专题讲座、互动情感教学、体验教学等多种形式实地学习了解党的发展历史,共同追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树立当代研究生的历史使命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研究生院还组织研究生党员代表赴廉政警示教育基地学习,通过鲜活的案例教育警醒同学们“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追求精神财富的积累,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提前敲响廉洁警钟。
红色“研”途成效明显,据统计,2014-2016届到国家和国防重点单位就业的总人数中,研究生党员的比例达三分之二以上。我校研究生党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的主战场,并陆续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
国际化:国内外培养相结合,与牛津等名校合作育英才
“牛津大学博物馆App真的很酷炫!”在Google Play和百度手机助手等国内外知名平台上,我校参加“领军计划”的研究生们最新开发的这款博物馆App很吸引人。在这款以中国游客为目标人群的App上,阿什莫林博物馆等四大馆的魅力在人性化的导游设计中徐徐展现,预约等服务又帮助了步履匆匆的旅人合理安排时间。
研发App是研究生们牛津访学的重要收获。在8月1日至28日的四周内,他们不仅聆听了学术创新、人文艺术类课程,开阔了视野,还学以致用,提升了综合素质。此次“领军计划”与牛津大学Lady Margaret Hall学院合作,是我校研究生教育首次与牛津大学的学院直接进行深度合作。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我校研究生培养国际化的标志性事件。
牛津大学教授指导博物馆APP开发
“领军人才”计划为牛津大学博物馆开发的APP已在Google和百度上线
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科技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国际化教育是领军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研究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开拓国际化视野、提高国际竞争力,我校积极拓展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实施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联合培养授位“集成电路工程”研究生等合作项目;支持优势学科研究生导师参与全球和区域性重大项目;在学校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大力建设全英文课程,推进中外学生共选共学课程开放;研究生院与国际处紧密合作,大力协同,营造多元文化交融的培养氛围等。我校多举措并行,国内优质资源与国外访学、交流、深造相结合,为研究生打造专业国际化培养平台。
接地气:校内外培养相结合,面向区域和行业主战场
今年,“电子科大—中国电科29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第三届“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荣誉称号,这是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
截止2017年6月,学校共有校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7个,覆盖了我校研究生就业主要四个区域去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川渝地区。
“接地气”是一流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大力打造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推动校内外培养相结合,正是面向区域和行业主战场培养优秀研究生的重要举措。
机电学院一位在校外联合培养基地实习的研究生给导师杨平教授打电话时说:“这三个月时间里,我在素有‘中国制造之乡’美誉的顺德感受到了浓厚的制造业氛围,也呼吸到了‘互联网+’时代最新鲜的空气。”
“电子科大—航天二院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工作交流研讨会
据介绍,在校内外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明确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建立稳定规范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与用人单位协同培养研究生合作力度。搭建学院学科教授、导师团队与行(企)业专家交流平台,促进用人单位全过程参与研究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职业素质培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衔接。
研究生同学们纷纷表示,实习让大家对企业和职场的认识更加深入,提升了专业技能、强化了创新思维,锻炼了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以及团队领导力,同时在波澜壮阔的产业发展前线极大地开拓了视野。
我校学子获第十二届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集成电路专项赛特等奖
我校学子获2017年IEEE极限编程大赛全球第二名
科技竞赛也是助推研究生走上“应用之路”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校研究生们在IEEE全球极限编程大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大赛等竞赛中频获佳绩。学校在组织研究生科技竞赛中,认真遴选项目,加强团队培育,做好支持和保障工作,鼓励更多的研究生参与科技竞赛,将专业兴趣与自身科研能力相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文艺范”:科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交流月”打造文化品牌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对抗专家张锡祥讲“国内外电子战技术发展动态”,中国著名民族问题研究学者、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李俊清教授讲“转型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公共治理”,原央视知名主持人、足球评论员,现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刘建宏与师生探讨足球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2017年夏天,我校研究生们期待的学术文化盛宴——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如约而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走进成电校园,面向研究生开设各种类别高水平讲座和课程,受到同学们追捧,场面火爆。
据统计,此次“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活动共开设讲座65场,高水平学术课程27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21门,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13门,选课人次达6700次,人均选课1.67门次。共邀请国外专家58人,其中IEEE会员12人。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奥克兰大学高唯教授带来精彩学术讲座
自去年“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开设以来,“交流月”逐渐成为学校研究生学术文化品牌。“引领未来学术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军人才,应具有丰富的人文与科学的学养。‘交流月’作为重构计划中重要一环,针对的正是理工科学生人文基础不足的问题。”研究生院负责人表示。
著名民族问题研究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李俊清教授带来《转型社会中的民族问题及其公共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对抗专家张锡祥以“国内外电子战技术发展动态”为主题做精彩讲座
“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重点围绕提升研究生科学精神、人文修养和职业素养,拓宽国际学术视野这一目标,举办高水平学术专题讲座,同时开设系列高水平课程,包括国际国内高水平课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高水平企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等五个专题模块,进一步提高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交流月”活动精彩纷呈,广受好评。研究生们认为,在“研究生人文教育与学术交流月”,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文化理念、不同体系的知识相互碰撞和交融,以自助选择的方式,拓宽了大家的眼界,加深了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升了科学和人文素养,助推研究生素质全面综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学校也踏上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学校第九次党代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体师生员工正在这一发展蓝图的指引下奋勇前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是国家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总要求,我校将按照这个总要求,深入思考,不断探索实践,不负使命,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贡献成电方案和成电智慧。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