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2月28日,外国语学院林何副教授、李宏亮副教授做客第二十四期“海外访学讲堂”,分别为同学们分享了他们赴美国和法国的访学经历。
林何副教授于2001年进入我校工作,主讲英语语言、翻译和文学类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与翻译研究。他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美国犹他大学语言文化系访问一年。回国不到一个月,犹他大学的学习经历仍历历在目。林何认为,这一年的访学受益匪浅,难以忘怀。他介绍了犹他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语言文化系所在的人文学院的发展现状。犹他大学是美国犹他州内最大的一所公立大学,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组成了美国“太平洋十二校联盟”,其人文学院的诸多研究在人文学界极具影响力。林何所在的语言文化系是人文学院最大的一个系,研究实力雄厚。
在犹他大学,林何师从语言文化系终身教授吴伏生,研究“接受与变形——比较诗学视野下的李白诗歌英译研究”课题项目。在导师的建议下,他选修了两门翻译与诗歌方面的课程,其中一门课程是“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采用10人的小班授课,课程难度较大,每周6个学时,有大量的课前阅读,并且每周要进行具有挑战性的总结分享。这些课程让林何很受启发。他说,一方面,自己学习到了扎实的翻译基础理论,增强了文献阅读能力;二是该课的教学设计将翻译理论、批评与实践有机结合,值得借鉴学习,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另一门课程是“中国古典诗歌”,在这门课上,林何更多地体会到了美国看待中国文学的视角,这对他研究外国人如何认识中国文学具有积极作用。林何发现,著名汉学家艾约瑟在翻译《早发白帝城》时误读了感情色彩,还加上了一些神学元素。有的翻译改变了原作的写作手法,将抒情句翻译成了叙事句。
最后,林何告诉同学们,尽快适应英语环境很重要。犹他大学图书馆前免费发放的《纽约时报》等英文报纸,以及在学校与众多国际学子的交流,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适应语言环境。
李宏亮副教授于2007年8月至2008年6月参加了美国富布赖特FLTA项目,在汉普敦悉尼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并进修了美国文化课程,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法国蒙彼利埃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海外访学和对外汉语教学经历相当丰富。简要介绍工作经历后,他分享了自己对美国文理学院的精英通识教育状况的印象和认识。美国的文理学院又称博雅学院,以通识教育、全人发展为教学目的。其通识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分别是斯沃斯莫尔学院的知识分布模式、波莫纳学院的能力导向模式、路德学院和汉普顿悉尼学院的综合要求模式。
“这三种模式各有侧重点,但其重点都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与素质为重的通识性、跨学科教育。其突出特点是锻炼学生的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不限学科地学习各方面课程。”他认为,“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学生的知识面广博,更在素质和价值观上得到了熏陶。”
最后,李宏亮谈到自己在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孔子学院授课的经历。在一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看到了许多不同年龄、职业的法国人因兴趣前来学习中文。他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出发,提出现在中国文化正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和深入。
本次讲座由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一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