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分享到微信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聚焦】解放思想 打开思路 定义未来 追求一流
——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向勇在201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上的交流发言
文:新闻中心 图:邝俊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18-03-06 7690

  编者按:3月1-2日,学校在清水河校区召开2018年学校工作研讨会,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和三中全会精神,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学校2017年工作,研讨学校2018年工作要点。会上,副校长熊彩东、胡俊,党委学工部、人力资源部、教务处、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研究生院、国际合作与交流处、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材料与能源学院、自动化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负责人分别做了大会交流发言。新闻中心特将交流报告内容整理出来,逐一发布。本文根据材料与能源学院院长向勇的大会交流发言整理而成。

1aee482b371b7adda4d754767da9bdac.jpg

  按照学校推进“新的办学结构改革”总体战略部署,2018年1月,由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院(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和原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化学和能源等相关学科合并成立材料与能源学院。面向成电未来的新学院无疑站在新的征程、担负新的使命。我们有很多期待,也有很多挑战与困惑。但我们认为,在新的起点,学院一定要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定义未来、追求一流。

  材料与能源学院是一个成长型学院,是学校的新增长点。依托学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的传统优势,以“电子信息+”理念为指导。我们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也占据学科前沿、行业潮头。在学院Logo里,我们形象地借用了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代表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定位,E是Energy(能源),M是Materials(材料),C²分别是Chemistry(化学)和Chip(芯片),其中Chip就代表我们的“电子信息+”,所以我们的特色就是电子信息+材料、化学和能源。这些领域都是我们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交流、学科发展等方面英雄用武的大天地、大舞台。

一、特色与定位

  材料学院小、精、新,在一定程度上这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我们对学院的特色有以下的基本构想:(1)国际化:学院领导班子年轻有活力,三位院领导在哈佛、牛津、剑桥、加州大学等世界名校有多年的留学和研究工作经历,学院老师在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中非常活跃,学院将在国际化的学术影响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名校合作方面充分发挥优势;(2)小精新:“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是学术前沿、应用前沿、交叉前沿,潜力巨大,人才培养有充分条件实行小班制和精细化;(3)青字号:材料、化学、新能源领域的“青字号”人才较为集中;(4)ESI:材料和化学两个学科都已进入ESI前1%,材料基因、能源材料、纳米化学等前沿领域容易出高水平文章。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学院发展成为精干的“特种部队”,而不是庞大的“航空母舰”。我们要让这支“特种部队”在学校的“电子信息+”这艘“航空母舰”的支撑下,打出国际影响力,让人一提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就能立即想到成电的材料与能源学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对学院的具体定位是:(1)高精尖:面向国家在材料基因、军用先进能源及微纳集成等方向的重大需求,努力争取国家奖;(2)重基础:联合基础与前沿研究院,鼓励基础和前沿颠覆性创新特区的探索;(3)重转化:发挥校友企业的行业龙头优势,加强新材料与新能源的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4)重人才:实施“青字号”人才战略、领军人才战略和国际化人才战略,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师资队伍。

二、愿景与使命

  打造以“电子信息+”为特色、国际知名、小而精的材料与能源学院是我们的愿景。“电子信息+”就是将芯片、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我们的材料、化学、能源等学科相结合,实现颠覆性创新与跨越式发展,并在材料基因、数字化学、新能源神经网络等前沿方向的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和产业化应用方面走在国际前列。

  追求一流学术、培养一流人才是我们的使命。一方面,要形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的“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学科,实现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排名国内第一、国际知名;CNS(即Cell、Nature、Science期刊)高水平文章获得突破;高精尖军用先进能源技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力争在2030年进入ESI前1‰。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新材料、新能源领域的行业与学术领军人才;提升毕业生到世界名校的深造率;培养国家级青字号人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核心部门就业。

  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规划以及2018-2021年目标与任务,我们对学院未来四年在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目标与任务做了分析,对长远发展规划做了研讨。学院与学校职能部门是发展命运共同体,学院四年目标任务的规划与实现也是学院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现状与基础

  对照学院2018-2021年的四年目标与任务,我们梳理了目前学院在师资、科研、平台、学科等方面的现状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在师资方面,学院目前有专任教师67名,其中长江特聘(兼)1名,新进青拔1名,高被引学者1名。我们的优势是教师队伍有热情、有干劲,不足之处是团队较小、方向较散,人才年轻、资历较浅、经验较少,战斗力还有待形成。

  ——在科研方面,过去四年我们获得基金项目29项,重大重点项目4项(含横向项目2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有SCI论文143篇、高被引论文5篇,国内专利283项、国际专利为零,科研经费为6400多万元。

  ——在平台建设方面,学院可以依托我校高水平学科平台和校企合作平台,但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没有自己的国家级教学平台。

  ——在学科方面,“材料科学与工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化学工程与技术”获评“C-”,这两个一级学科均进入了ESI前1%。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现在有1个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2个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化学工程与技术”,有2个本科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和“应用化学”,其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四川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应用化学”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所,学院在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学成果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建设。本科生一志愿率较低、研究生来自A类大学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深造率50%,出国(境)深造率8%,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单位就业率为24%,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1项。

四、规划与举措

  针对以上现状和基础,我们将在未来四年通过如下规划与举措,推动学院以未来作牵引、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1)组织管理机构与决策领导机制建设:通过党政联席会,坚持集体领导,决策过程透明、科学、民主、规范;成立学术与战略发展委员会,汇聚国内外知名学者、行业专家、领军人物,通过聘用战略科学家,做好学院发展的智库建设,对学院发展方向、重大战略、资源整合和重大合作提供顾问与指导;成立教授与管理执行委员会,聘请院内外教授、专家,充分发挥学院精神,探索“教授治校(院)”机制,主要对学院发展方向、建设内容、制度条例、资源配置和重大合作等内容提供决策基础和依据,提交党政联席会通过后实施;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院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会等。设置综合办公室、人才与国际交流办公室、学科与科技发展办公室、人才培养办公室等,做好对应的管理服务工作。

  (2)制度与文化建设:办学院可以用打太极来比喻,打太极要求动作到位、节奏连贯、气血畅通。通过组织机构和制度文化建设,实现形神俱备,气血通畅。其中组织是“形”,就是规范、完善的组织机构;制度是“神”,就是办事的流程和节奏;文化是“气”,就是学院的精神和氛围;效率是“血”,就是学院的活力与成效。以形御神、以神生气、以气带血,则全身充满活力。这样的组织机构、制度基础和文化氛围,就能形成学院的战斗力和生命力,如行云流水,实现四两拨千斤。沧海或成桑田,资源也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

  (3)科研与教学平台建设:建设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研究与教学平台——“材料基因组技术与材料信息学”学科平台(包括高通量组合化学、高通量材料实验、材料大数据与信息学、新材料计算设计与人工智能等子平台);保障材料和化学两个一级学科发展规划,支撑材料与化学进入一流学科行列;依托、加入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材料基因组技术重点实验室”“印制电子与应用化学重点实验室”“先进能源物联网技术工程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省级“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和“先进能源材料与器件综合实验室”,建设“材料分析”“纳米化学”“计算材料”等教学实验平台;加强与世界知名大学的合作,建立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和国际合作平台。

  (4)人才队伍与重点团队建设:围绕领军人才和“青字号”人才进行师资优化配置和团队建设,增加人才引进和研究生招生名额;依托海外高端学术培育基地和校内科研平台建设,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成长、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围绕材料基因、应用化学、微纳与智能电源等特色研究中心和重点方向形成聚焦与合力,打造5-8个科研重点团队;围绕国际化人才与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养,开展精品课程建设与国际化课堂建设,打造3-5个教学重点团队;围绕高水平文章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建立基础研究特区,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鼓励前沿颠覆性创新探索;围绕产学研和校地合作,探索多层次人才发力和发展模式,使人尽其才、百花齐放。

  (5)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体系建设:在本科教学方面,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教研室、教学小组、课程建设小组、特色专业教材、精品课程、网络课程、教学名师、冠名首席讲师、教学奖励等方面发力;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确保“一人一师”的指导和培养模式;办好暑期国际学堂,发展更多的世界知名高校办学伙伴,提升学生到世界名校的深造率。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实施生源基地伙伴计划,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基地,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创新性人才。在国际化方面,与世界知名大学展开短期、中期、长期的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办学;划拨留学专项经费资助;联合校友企业设置短期留学专项奖学金;与行业龙头企业设置定向留学培养计划。在创新创业方面,打造精品创新创业团队,做好省、市、区创业扶持经费推荐申报工作,建设创新创业基地。

  (6)科研项目与合作基地建设:在项目管理方面,建立专门小组统筹协调、对接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做好组织申报、监督实施、结题报奖等流程管理;鼓励支持申报重点人才项目、重点重大项目等,每年申报3-5个,实施管理费减免等激励措施;在资源条件方面,确保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支持计划重点培育项目每年2个,省部级奖项申报每年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申报3个;产学研方面,加强校友企业合作,联合推进世界名校与校地合作基地和成果转化;联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出版集团与世界一流大学共同举办学术论坛,加强高水平学术研究与论文发表方面的合作。

  (7)专业人才培养与创收体系建设:尽快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在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学历培养以社会需要为重点,重质量、保品牌;非学历培训以能源为核心,抓热点、拓市场,在2018年内建立起稳定的创收保障体系。重视校友工作,利用本专业专家教授们的学术特长及资源,关心帮助校友企业,把校友企业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五、结语与展望

  古人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材料学院延承了原微固学院的学院序号“三”,也将传承和发扬“三系”的光荣传统,志存高远、开拓创新。我们在思考未来发展,更要定义未来,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打开思路,找准自己的特色与定位,明确自己的愿景与使命,目标更高一些,志向更远大一些。只有“取法上上”,并且不断地规划落地、求实推进,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成电材料人的梦想,追求一流,生生不息。

  (学生记者团徐镕杰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编辑:林坤  / 审核:罗莎  / 发布: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