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3月31日下午,香港科技大学原创校学术副校长、中国海洋大学顾问、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做客成电讲坛,以“假如我是大学生,我要选择什么样的课程”为出发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为成电学子们诠释选课与能力培养、眼界拓展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选课不仅仅为了学习知识,更要在课程学习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钱致榕以自己女儿的成长经历和美国青年职业行业更替周期的数据统计为例,认为当今是一个众多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技术不断发展、生活质量和人类寿命不断提高,同学们将面临行业更替速度加快、知识淘汰速度变快、工作年限延长的现状,“现在最热的AI、大数据等等,十年前都未曾出现,未来的十年的热门专业我们也会面临未知的境遇。所以现在学习什么专业、学习什么专业知识并不能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要面临未来的挑战,就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了解新的行业。”钱致榕告诉同学们,比起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自学能力、领导能力、倾听能力等可以让人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养成坚持终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钱致榕强调“自我责任”非常重要。他告诉同学们,大家大多为独生子女,但是进入大学一定要形成“我的生命我决定,我的决定我负责”的人生担当,反思和找到个人的兴趣点,多试错、多反思、多总结、重坚持,才能走好自己未来的路。
举一反三、创新质疑的精神也非常重要。钱致榕与同学们进行了一个小互动。他以《木兰辞》为例,询问同学们“唧唧”指的是什么?同学们都给出了教科书式的回答——织布机的响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下一句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个解释真的是正确的吗?”同时,他又用了《琵琶行》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的诗句告诉大家,学习知识要学会融会贯通,懂得举一反三,更要有敢于质疑、创新思考的意识和精神。
钱致榕也表达了对好课程的看法,他认为一门好的课程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更重要。知识的细节容易理解,而脉络和框架难以把握。老师们在课堂上应该是帮助同学们梳理知识脉络,引导同学们去学习知识点、思考和反思每一个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根茎比枝叶更重要
“我们要了解人类社会怎么发展,掌握趋势,才能推论出未来的可能性,所以同学们要选择的课程,一定是能够梳理一个领域的脉络、掌握知识的根茎发展的。”钱致榕希望同学们在选课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在课堂上掌握到这个领域的发展线路,这比单纯学习知识点更为重要。结合他与儿子的对话经历,他建议对社会文化核心进行了解的科目一定要选,因为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文化氛围;基础会计学一定要选,因为无论进入哪一个行业,一定要学会打理财务;基础物理和数学要了解,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为符合生物社会发展的要求,基础生物学一定要选。
在掌握知识根茎的时候,钱致榕还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多视角去理解。例如学习西方文化,不仅要掌握西方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发展,还应该有中西方文化的对比。他又讲到,真正的好课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知识框架,要能跨时间、跨空间,还要跨领域。以生物学为例,同学们很容易认识一两种动植物,但我们却很难自己总结出动植物的分类,归纳出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其次,现实中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各种综合因素。所谓学科领域的划分不过是人为的产物,所有问题都是跨领域的综合问题,只有综合多方面因素,才能正确分析其原因。因此,学科的交叉跨界非常重要,课程所教的内容要能经得起时间的验证,放之四海而皆准,并且具有学科的交叉性。
知识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未来。谈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钱致榕认为“通识为体、专业为用。通识没专业,不能发功;专业没通识,不能行远”。
心怀天下 勇担使命
钱致榕勉励同学们,对将来自己要做一个怎样的人,要有自我的定位。他以《论语》开篇《学而》的翻译为例,“大多数人都翻译为:读了书时常温习,很开心。有朋友从远方来相见,开心。别人不懂我也不生气,这是君子之范。”他说,孔子想表达的真正思想应该是“学了经世济民之学而有适当的机会去实行,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事,是人生快事。在位的人不知道我的才能不用我,我也不怨恨,这才是君子气度!”前者是“小人之道”,但是作为电子科技大学的同学,应该培养自己后者的“大人之道”,心怀天下,勇担使命。
“人生有三个层次。先是有生命,有了精神世界便升华为生活,在此之上对他人有关切,便升格为使命。任何一个人倘若成为领导人,一定已经到达了使命的层次。”他希望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志向远大,眼界开阔,有家国情怀,承担起经世济民之使命。
本场讲座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心主办,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栋梁工程立人1班承办。
相关链接:
钱致榕,美籍物理学家。1939年出生于四川省,1946年随家人迁至台湾定居,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1961年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深造,主攻高能物理,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66年7月起执教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钱致榕教授主要致力于物理教学及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工作。曾教授本科生及研究生30余门课,数次获得最佳教学奖。在科研方面,在美国、欧洲各地国际加速器试验所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宇宙基本粒子的作用及结构,在世界著名物理杂志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在科研教学工作之外,他非常重视教育理念及科技发展工作,长期在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美国等地推动教育改革,并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主持高能物理的项目计划,担任各种科技政策顾问委员会工作。1981年参与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创建工作。1988年,赴港协助创立香港科技大学,任理学院院长及创校学术副校长,主持全校各院系教学、研究的规划及设计,教职员聘任、实验室设计及设备规划。2009年以来,受聘于台湾政治大学,担任讲座教授及博雅书院总导师,推动文理兼通的博雅教育。2015年5月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顾问、特聘讲席教授、行远书院院长。
编辑:罗莎 / 审核:林坤 / 发布:陈伟